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四日。
皇帝的身體依然很差,身體差就該看醫生,崔文升就此出了場。
崔文升,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前面曾經講過,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務,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
可是這人來,並不是要給皇帝寫遺囑,而是看病,因為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寫外,還管著御藥房,搞第二產業。
後來的事情告訴我們,第二產業是不能隨便亂搞的。
診斷之後,崔大夫胸有成竹,給病人開了一副藥,並且樂觀地表示,藥到病除。
他開的這幅藥,叫瀉藥。
一個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身體的人,怎麼能服瀉藥呢?
所以後來很多史書都十分肯定地得出了結論:這是個“蒙古大夫”。
雖然我不在現場,也不懂醫術,但我可以認定:崔文升的診斷,是正確的。
因為之前的史料中,有這樣六個字:是夜,連幸數人。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應該知道,就不解釋了,但大家也應該知道,要辦到這件事情,難度是很大的。對光宗這種自幼體弱的麻桿而言,基本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他完成了。
所以唯一的可能性是,他找了幫手,而這個幫手,就是藥物。
是什麼藥物,大家心裡也有數,我就不說了,這類藥物在明代宮廷裡,從來就是必備藥,從明憲宗開始,到天天煉丹的嘉靖,估計都沒少用。明光宗初來乍到,用用還算正常。
可這位兄弟明顯是用多了,加上身體一向不好,這才得了病。
在中醫理論中,服用了這種藥,是屬於上火,所以用瀉藥清火,也還算對症下藥。
應該說,崔文升是懂得醫術的,可惜,是半桶水。
根據當時史料反映,這位仁兄下藥的時候,有點用力過猛,手一哆嗦,下大了。
錯誤是明顯的,後果是嚴重的,光宗同志服藥之後,一晚上拉了幾十次,原本身體就差,這下子更沒戲了,第二天就臥床不起,算徹底消停了。
蒙古的崔大夫看病經歷大致如此,就這麼看上去,似乎也就是個醫療事故。雖說沒法私了,但畢竟大體上沒錯,也沒在人家身體裡留把剪刀、手術刀之類的東西當紀念品,態度還算湊合。
可問題是,這事一冒出來,幾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斷定,這是鄭貴妃的陰謀。
因為非常湊巧,這位下藥的崔文升,當年曾經是鄭貴妃的貼身太監。
這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醫,偏找太監,找了個太監,偏偏又是鄭貴妃的人,這太監下藥,偏又下猛了,說他沒問題,實在有點困難。
對於這件事情,你說它不是鄭貴妃的計劃,我信,因為沒準就這麼巧;說它是鄭貴妃的計劃,我也信,因為雖說下藥這招十分拙劣,誰都知道是她乾的,但以鄭貴妃的智商,以及從前表現,這種蠢事,她是幹得出來的。
無論動機如何,結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經奄奄一息,一場驚天大變即將拉開序幕。
但這一切還不夠,要達到目的,這些遠遠不夠,即使那個人死去,也還是不夠。
必須把控政權,把未來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
於是在開幕之前,鄭貴妃找到了最後一個同盟者。
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子的嬪妃。
當時太子的嬪妃有以下幾種:大老婆叫太子妃,之後分別是才人、選侍、淑女等。
而這位姓李的女人,是選侍,所以在後來的史書中,她被稱為“李選侍”。
李選侍應該是個美女,至少長得還不錯,因為皇帝最喜歡她,而且皇帝的兒子,那個未來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為這一點,鄭貴妃找上了她。
就智商而言,李選侍還算不錯(相對於鄭貴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鄭貴妃實在是相見恨晚,經過一番潛規則後,雙方達成協議,成為了同盟,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現在一切已經齊備,只等待著一個訊息。
所有的行動,將在那一刻展開,所有的野心,將在那一刻實現。
【小人物】
目標就在眼前,一切都很順利。
皇帝的身體越來越差,同黨越來越多,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盡在掌握之中,在鄭貴妃和李選侍看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