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一下,楊鎬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詳,但他是萬曆八年(1580)的進士,考慮到他的智商和表現,二十歲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實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來,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時候,楊大爺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當時的武將中,資歷老、打過仗的,估計也就他了。
方首輔沒有選擇的餘地。
所以,這場戰爭的結局,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楊鎬坐鎮瀋陽,宣佈出兵。
下令後不久,回報: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楊鎬說,今天出兵。
下令後不久,又回報:
遼東地區降雪,行軍道路泥濘,請求延後。
幾十年來,楊鎬先生雖說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還行,很少跟人紅臉,對於合理化建議,他也比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好人不怕,壞人也不怕,就怕時好時壞、無端抽風的人。
楊鎬偏偏就是個抽風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問題,突然發火了:
“國家養士,只為今日,若臨機推阻,軍法從事!”
完事還把尚方寶劍掛在門外,那意思是,誰敢再說話,來一個幹一個。
窩囊了幾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賀。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就讓楊先生雄不起來了。
按照慣例,出師之前,要搞個儀式,一般是找個叛徒、漢奸類的人物殺掉祭旗,然後再殺幾頭牲口祭天。
祭旗的時候,找了撫順的一個逃兵,一刀下去,幹掉了,可祭天的時候,卻出了大問題。
事實證明,有時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難得多,祭天的這頭牛,不知是神牛下凡,還是殺牛刀太糙,反正是用刀捅、用腳揣,折騰了好幾次,才把這牛幹掉。
封建社會,自然要搞點封建迷信,祭天的時候出了這事,大家都議論紛紛,然而楊鎬先生卻突然超越了時代,表現出了不信鬼神的大無畏精神。他堅定地下達了命令:
出征!
然後,他就幹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讓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徵之前,楊鎬將自己的出征時間、出征地點、進攻方向寫成一封信,並託人送了出去,還反覆叮囑,必定要保證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爾哈赤。
對於他的這一舉動,許多後人都難以理解,還有人認為,他有漢奸的嫌疑。
但我認為,以楊鎬的智商,做出這樣的事情,實在是不奇怪的。
在楊鎬看來,自己手中有十二萬大軍,努爾哈赤下屬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萬,手下的杜松、劉綎,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要對付山溝裡的這幫游擊隊,毫無問題。
基於這種認識,楊鎬認為,作為天朝大軍,寫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
在成功幹掉一頭牛,以及寫信示威之後,四路大軍正式出征,史稱“薩爾滸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但在序幕拉開之前,戰役的結局,實際上已經註定。
因為幾百年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問題:單憑這支明軍,是無法消滅努爾哈赤的。
努爾哈赤的軍隊,雖然只有六萬人,卻身經百戰,極其精銳,且以騎兵為主,明軍就不同了,十二萬人,來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個東拼西湊,除杜松、劉綎部外,戰鬥力相當不靠譜。
以指揮水平而論,就更沒法說了,要知道,這努爾哈赤先生並不是山寨的土匪,當年跟著李成梁混飯吃,那是見過大世面的,加上這位仁兄天賦異稟,極具軍事才能,如果李如松還活著,估計還有一拼,以杜松、劉綎的能力,是頂不住的。
實力,這才是失敗的真相。
楊鎬的錯誤,並不是他幹了什麼,而是他什麼也沒幹。
其實從他接手的那天起,失敗就已註定。因為以當時明軍的實力,要打贏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變成不可能了。
可惜這位大爺對此毫無意識,還把軍隊分成了四部。
在這四支部隊中,他把最精銳的六萬餘人交給了杜松,由其擔任先鋒。其餘三部各兩萬人,圍攻努爾哈赤。
這個想法,在理論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實踐中,是很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