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3 / 4)

是,兵部侍郎王在晉出場了。

王在晉,字明初,江蘇太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這位仁兄從沒打過仗,之所以讓他去,是因為他不能不去。

張尚書跑路的時候,他是兵部副部長,代理部長(署部事),換句話說,輪也輪到他了。

史書上對於這位仁兄的評價大都比較一致:什麼廢物、愚蠢,不一而同。

對此,我都同意,但我認為,他至少是個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鍋,依然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去背,難道不勇敢嗎?

而他之所以失敗,實在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因為他面對的敵人,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敵人,戰場應變極快,騎兵戰術使用精湛,他的軍事能力,可與大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將相媲美。

毫無疑問,他是這個時代最為強悍、最具天賦的軍事將領,之一。

他或許很好,很強大,卻絕非沒有對手。

事實上,他宿命的剋星已然出現,就在他的眼前——不只一個。

王在晉到達遼東後,非常努力,非常勤奮,他日夜不停地勘查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經過幾天幾夜的刻苦專研,終於想出了一個防禦方案。

具體方案是這樣的,王在晉認為,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為了保證防禦縱深,他決定再修一座新城,用來保衛山海關,而這座新城就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八里鋪。

王在晉做事十分認真,他不但選好了位置,還擬好了預算,兵力等等,然後一併上交皇帝。

天啟皇帝看後大為高興,立即批覆同意,還從國庫中撥出了工程款。

應該說,王在晉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態度是值得尊重的,創意是值得鼓勵的,而全盤的計劃,是值得唾棄的。

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因為一旦山海關被攻破,京城就將毫無防衛,唾手可得,雖說山海關沿線很堅固,很結實,但畢竟是磚牆,不是高壓電網,如果努爾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城牆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計也啃穿了。

在這一點上,王在晉的看法是正確的。

但這也是他唯一正確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鬧。

哪裡胡鬧,我就不說了,等一會有人說。

總之,如按此方案執行,山海關破矣,京城丟矣,大明亡矣。

對於這一結果,王在晉不知道,天啟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說。

就在一切幾乎無可挽回的時候,一封群眾來信,徹底改變了這個悲慘的命運。

這封信是王在晉的部下寫的,並透過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葉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題思想只有一條:王在晉的方案是錯誤的。

這下葉大人頭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幹軍事卻是菜鳥,想來想去,這個主意拿不了,於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準,於是,他又去找了另一個人。

天驚地動,力挽狂瀾,由此開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這句話,來自於一個人的傳記。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復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將權力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

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

因為這句話,出自於《明史》。說這句話的人,是清代的史官。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認定,在清代,這是一句相當反動的話。

因為它的隱含意思是:

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無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統治下,捧著清朝飯碗,說這樣的話,是要掉腦袋的。

可是他們說了,他們不但說了,還寫了下來,並且流傳千古,卻沒有一個人,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因為他們所說的,是鐵一般的事實,是清朝統治者無法否認的事實。

與此同時,他們還用一種十分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人的崇敬。

在長達二百二十卷、記載近千人事蹟的明史傳記中,無數為後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別人擠成一團。

而在這個人的傳記裡,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孫。

這個人不是徐達,徐達的傳記裡,有常遇春。

不是劉伯溫,劉伯溫的傳記裡,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