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袁崇煥一同守護寧遠。這個人的名字叫滿桂。
滿桂,宣府人,蒙古族。很窮,很勇敢。
滿桂同志應該算是個標準的打仗苗子,從小愛好打獵。長大參軍了,就愛好打人,在軍隊中混了很多年,每次出去打仗,都能砍死幾個,可謂戰功顯赫,然而戰功如此顯赫,混到四十多歲,才是個百戶。
倒不是有人打壓他,實在是因為他太實在。
明朝規定,如果你砍死敵兵一人(要有首級),那麼恭喜你,接下來你有兩種選擇,一、升官一級。二、得賞銀五十兩。
每次滿桂都選第二種,因為他很缺錢。
我不認為滿桂很貪婪,事實上,他很老實。
因為他並不知道,選第二種的人,能拿錢,而選第一種的,既能拿權,也能拿錢。
就這麼個混法,估計到死前,能混到個千戶,就算老天開眼了。
然而數年之後一個人的失敗,造就了他的成功,這個失敗的人,是楊鎬。
萬曆四十七年(1619),楊鎬率四路大軍,在薩爾滸全軍覆沒,光將領就死了三百多人,朝廷沒人了,只能下令破格提拔,滿桂同志就此改頭換面,當上了明軍的高階將領——參將。
但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另一個成功的人——孫承宗。
天啟二年(1622),在巡邊的路上,孫承宗遇見了滿桂,對這位老兵油子極其欣賞(大奇之),高興之餘,就給他升官,把他調到山海關,當上了副總兵,一年後,滿桂被調往寧遠,擔任守將。
滿桂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他不但作戰勇敢,而且經驗豐富,還能搞外交。
當時的蒙古部落,已經成為後金軍隊的同盟,無論打劫打仗都跟著一起來,明軍壓力很大,而滿桂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他利用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對同胞進行了長時間耐心的勸說,對於不聽勸說的,也進行了長時間耐心的攻打。很快,大家就被他又打又拉的誠懇態度所感動,全都服氣了(桂善操縱,諸部鹹服)。
此外,他很擅長堆磚頭,經常親自監工砌牆,還很喜歡練兵,經常把手下的兵練得七葷八素。
就這樣,在滿桂的不懈努力下,寧遠由當初一座較大的廢墟,變成了一座較大的城市(軍民五萬餘家,屯種遠至五十里)。
而作為寧遠地區的最高武官,他與袁崇煥的關係也相當好。
其實矛盾還是有的,但問題不大,至少當時不大。
必須說明一點,滿桂當時的職務,是寧遠總兵,而袁崇煥,是寧前道。就級別而言,滿桂比袁崇煥要高,但明朝的傳統,是以文制武,所以在寧遠,袁崇煥的地位要略高於滿桂,高一點點。
而據史料記載,滿桂是個不苟言笑,卻極其自負的人。加上他本人是從小兵幹起,平時乾的都是砍人頭的營生(一個五十兩),注重實踐,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空談理論,沒打過仗的文官,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袁崇煥。
但有趣的是,他和袁崇煥相處得還不錯,並不是他比較大度,而是袁崇煥比較能忍。
袁大人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在遼東混的,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殺人放火的事情幹慣了,在這些人看來,自己這種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沒有發言權的。
所以他非常謙虛,非常能裝孫子,還時常向老前輩們(如滿桂)虛心請教,滿桂們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孫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給他幾分面子。總之,大家混得都還不錯。
滿桂,袁崇煥的第四個幫助者,三年後的共經生死的戰友,七年後置於死地的對手。
或許你覺得人已經夠多了,可是孫承宗似乎不怎麼看,不久之後,他又送來了第五個人。
這個人,是他從刑場上救下來的,他的名字叫趙率教。
趙率教,陝西人,此人當官很早,萬曆中期就已經是參將了,履歷平平,戰功平平,資質平平,什麼都平平。
表現一般不說,後來還吃了官司,工作都沒了。後來也拜楊鎬先生的福,武將死得太多沒人補,他就自告奮勇,去補了缺,在袁應泰的手下,混了個副總兵。
可是他的運氣很不好,剛去沒多久,遼陽就丟了,袁應泰自殺,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貞,一年後,廣寧失陷,王化貞跑了,他也跑了。
再後來,王在晉來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晉。
由於幾年之中,他到了好幾個地方,到哪,哪就倒黴,且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