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煩就溜,至此,他終於成為了明軍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對此,趙率教沒有說什麼,也不能說什麼。
然而不久後,趙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晉,主動提出了一個要求:
“我願戴罪立功,率軍收復失地。”
王在晉認為,自己一定是聽錯了,然而當他再次聽到同樣堅定的話時,他認定,趙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麼刺激。
因為在當時,失地這個概念,是比較寬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關,往大了說,整個遼東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復哪裡?
趙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寧遠附近,是明軍的重要據點。
在確定趙率教頭腦清醒,沒有尋死傾向之後,王在晉也說了實話:
“收復實地固然是好,但眼下無餘兵。”
這就很實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沒法。
然而趙率教的回答徹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無需派兵,我自己帶人去即可。”
老子是遼東經略,手下都沒幾號人,你還有私人武裝?於是好奇的王在晉提出了問題:
“你有多少人?”
趙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晉徹底鬱悶了,眼下大敵當前,努爾哈赤隨時可能打過來,士氣如此低落,平時能戰鬥的,也都躲了,這位平時特別能躲的,卻突然站出來要戰鬥?
這都啥時候了,你開什麼玩笑?還嫌不夠亂?
於是一氣之下,王在晉手一揮:你去吧!
這是一句氣話,可他萬沒想到,這哥們真去了。
趙率教率領著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進發,去收復失地。
這是一個有明顯自殺跡象的舉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趙率教瘋了。
但事實證明,趙先生沒有瘋,因為當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敵軍出現時,便停下了腳步。
“前方已有敵軍,不可繼續前進,收復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處寧遠近郊,大致位於今天的遼寧省綏中縣附近,趙率教在此紮營,就地召集難民,設定營地,挑選精壯充軍,並組織屯田。
王在晉得知了這個訊息,卻只是輕蔑地笑了笑,他認為,在那片遍佈敵軍的土地上,趙率教很快會故伎重演,丟掉一切再跑回來。
幾個月後,孫承宗來到了這個原本應該空無一人的據點,卻看見了廣闊的農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訓練有素計程車兵。
在得知此前這裡只有三十八人後,他找來了趙率教,問了他一個問題:
“現在這裡有多少人?”
趙率教回答:
“民六萬有餘,士兵上萬人。”
從三十八,到六萬,面對這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蹟,孫承宗十分激動,他老人家原本是坐著馬車來的,由於過於激動,當即把車送給了趙率教,自己騎馬回去了。
從此,他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
就趙率教同志的表現來看,他是一個知道羞恥的人,知恥近乎勇,在經歷了無數猶豫、困頓後,他開始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勇氣。
可他剛證明到一半,就差點被人給砍了。
正當趙率教撩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兵部突然派人來找他,協助調查一件事情。
趙率教明白,這回算活到頭了。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趙率教在遼陽的時候,職務是副總兵,算是副司令員,掌管中軍,這就意味著,當戰爭開始時,手握軍隊主力的趙率教應全力作戰,然而他逃了,並直接導致了作戰失敗。
換句話說,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趙率教不能跑,也不應該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處理,根據明朝軍法,此類情形必死無疑。
但所謂必死無疑,還是有疑問的,特別是當有猛人求情的時候。
孫承宗聽說此事後,當即去找了兵部尚書,告訴他,此人萬不可殺,兵部尚書自然不敢得罪內閣大學士,索性做了個人情,把趙率教先生放了。
孫承宗並不是一個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趙率教一馬,是因為他認定,這人活著比死了好。
而趙率教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孫承宗的判斷,在不久後的那場大戰中,他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趙率教,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