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洛陽的大事。不怕的就是麻煩
天子劉協的聖令一出,殿中諸人,除卻原本就在那裡閉目養神的驃騎將軍李傕,還有司徒王允,司空楊彪,太尉黃琬外,表情一下子都變得甚是精彩。
就連方才大肆抨擊徵北將軍呂布的朝臣,此刻站在殿中,也都是個個面面相覷,臉上露出怪異的表情。
天子劉協不是傻瓜,知道一眾臣下為何會是這般反應,不過他年紀雖小,臉上不動聲色的工夫,卻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無師自通地修煉到了頗為精深的程度,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問道:“諸卿還有何事要奏?”
“臣有事要奏!”
自從上朝之後,一直不吭聲的驃騎將軍李傕,猛地睜開眼睛,緩緩起身,當他見到大殿正中站滿了人時,不由一愣,腳下一滯,就這麼站在坐墊旁。
還好,殿中站著的諸位大漢朝臣,都是機靈人,當即躬身向天子劉協施禮,各自退回到原本的坐墊處,將大殿中的空間,完全讓給有事要奏的驃騎將軍李傕。
李傕來到殿中,剛剛要躬身施禮,天子劉協就微微欠身,道:“驃騎將軍勞苦功高,免禮。”
“謝過陛下!”李傕順勢只是微微躬身,稟道,“徵北將軍呂布,在平定關東諸逆之戰中,戰功卓著,一應賞賜,卻因朝廷府庫空虛,遲遲未曾落到實處。如今,因徵北將軍率軍撲救永安宮大火,招致流言詆譭,臣擔心,徵北將軍呂布今日之舉,是在提醒朝廷。”
“提醒朝廷什麼?”
天子劉協是真不明白,順著驃騎將軍李傕的話頭。追問了一句。
李傕踏前一步,答道:“提醒兩點,一是一應賞賜,須儘早落到實處;二是提醒,不要在流言中傷於他。”
“徵北將軍說不是流言,他就該當到朝堂上來,自辯個明明白白。”
“正是……”
“就是……”
兩側跪坐的朝臣中,不少人發出附和之聲,李傕連看都不轉頭去看一眼,而是仍舊老神在在地站在殿中。身形挺直,他自認為這個姿勢,就像是一柄未出鞘的長刀,殺氣盡數內斂,可是卻無人敢於小覷。
大殿中的不和諧雜音漸漸微弱下去。直至再也聽不到,從而寂靜得連眾人的呼氣吸氣聲都清晰可聞時。李傕才重新開口:“陛下。臣以為,該當頒下賞賜,以安功臣之心;大葬太后和弘農王,以正天下視聽。”
天子劉協心底下明白了,不過還是將目光投向司徒王允三人身上,如若他們還是這樣。毫無反應,那麼就可以按驃騎將軍李傕的意思頒旨了。
“臣附議!”
沒想到,司徒王允,司空楊彪。太尉黃琬,相繼站起來,說的話也都一樣的三個字。
劉協大悅,朗聲道:“好,內侍,頒朕旨意。”
一旁侍立的內侍答應一聲,上前來,鋪開筆墨紙硯,準備就地起草聖旨。
這些事剛剛忙完,方才遣去召徵北將軍呂布上殿的內侍,就已返還回來,急匆匆地上殿來,跪伏在地,稟道:“徵北將軍呂布墜馬受傷,無法上殿。”
殿內立時譁然,任誰都知道,徵北將軍呂布武勇蓋世,弓馬嫻熟,他還會墜馬受傷?編造個理由不來上朝,也不用編造這麼個拙劣至極的理由吧。
這不擺明了是在藐視朝廷,藐視聖上麼?
原本已經安靜下來的大殿,再次沸沸揚揚起來,一眾大漢朝臣,紛紛要求朝廷嚴懲徵北將軍呂布,甚至有人建言,剝奪呂布的徵北將軍印綬。
天子劉協作為當事人,他倒沒覺得是個多大的事,年紀雖小,他卻已心裡頗為明白,說到藐視朝廷,這座大殿裡有的是。
是以他連假裝憤怒都沒有,只是就這麼安坐著,對殿中的喧鬧,充耳未聞。
待殿內朝臣的聲浪稍小,他見內侍仍跪伏在那裡,似是仍有事要稟,連忙問道:“徵北將軍可還有話帶到?”
“稟陛下,徵北將軍大營,正在整飭兵馬,據說,準備明日啟程,北返太原。”
如果說,前一句還能讓一眾朝臣譁然的話,那麼這一句,就讓他們面面相覷,無力吭聲。
方才抨擊徵北將軍呂布最為激烈的,都是有子侄在太學,卻被呂布給抓進幷州軍大營裡去了,如今,這些人想到,徵北將軍呂布既然連“墜馬受傷”這樣拙劣至極的託辭,都能堂而皇之地說出口,那他率軍北返太原,說要帶走被抓的太學士子,只怕也不是虛言。
真是個野蠻而又粗鄙的兵痞!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