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耶穌的門徒聖約翰,把荀子比做聖傑姆斯(St。 James)。
第34節: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2)
《論語》本文是屬於零星斷片而飛跳飄忽的風格,閱讀時自然需要讀者的凝神苦思。懶惰的讀者往往需要作者談論個沒結沒完,自己只採取消極的態度,若是那樣來讀《論語》,便得不到益處了。讀《論語》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文句中包含的真理必須要憑讀者自己的悟力才會徹底瞭解;讀者必須要憑自己的經驗去印證,才能有所得。在古代那種教育制度之下,當然並不立即要學習瞭解世界上那樣思想極為成熟的哲學。當年之所求,不過要學生精讀,以便牢記在心永不忘記,是留到若干年後作為智慧的泉源而已。不過,儒家對這部書,仍然教人以適當的研讀之法。宋儒就論到讀《論語》的方法。程伊川就曾說,要把《論語》中的發問者的問題,當作你自己的問題,把孔子的答話當做對你而發,如此,必得到實在的益處。朱熹也曾說,先讀《論語》,每日讀一兩段。不管難懂與否,也不管深奧不深奧,只將一段文字從開頭讀,若是讀而不瞭解其含義,就思索一下,若思索之後仍然不能瞭解,就再讀。反覆閱讀探索其滋味,長久之後,便了解其中的含義了。朱熹在給朋友的書信裡曾說,在讀書時,千萬留心不要貪多,讀少一點兒,便容易徹底瞭解。讀書能悟到真義,都離不開這種方法。在他著的《語類》中也這樣說,明白原文的字面是一件事,體會其意義又是一件事。一般讀者最大的弱點就是隻瞭解字表面,而未能把握住書中真正的好處。他又說,讀書的正當辦法是要費苦心思索。最初,你會覺得如此瞭解,是要大費思索與精力,但是等你一般的理解力夠強大之後,再看完一本書,就輕而易舉了。最初,一本書需要一百分精力去讀,後來,只需八十、九十分精力就夠了,再後只需六十或七十分就夠了,最後,以四十、五十分的精力也就夠了。把閱讀與思索,在求知識的程序上看作相輔相成的兩件事,這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關於這兩種方法,孔子本人也提到過,在《論語》上也有記載。
中國學者從未有人把《論語》再作一番校正功夫,或予以改編,以便使讀者對《論語》的含義獲致更精確的瞭解,這一點確屬出人意外。當然有一些學人寫過文章,論及《論語》書中若干不同的見解,如清人焦循著的《論語通釋》,戴東原著的《孟子字義疏證》。但是除去西方學者外,沒有中國學者編過一本孔子對〃君子〃一詞的諸種解釋。這個極為重要的描述〃君子〃的諸要素,會構成一個綜合性的面貌。本章內選了《論語》文字約四分之一,而根據思想性質予以重編。如不特予註明,皆系《論語》原文。遇必要之處,如將〃仁〃字解釋得更為清楚,我即從《禮記》上若干章內選出約十數節,以為補充。《禮記》中第三十二及三十三章,與《論語》的內容及風格相差不少,記載孔子的話特別豐富,當然對本書極為有用。
一、夫子自述·旁人描寫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歟?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歟?〃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宰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第35節:第三章 孔子的智慧(3)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