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人的政治決策。而事實上,這些政治決策都是非常務實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摒除了意識形態的考量,雖然他們繼續保留了共產主義基本綱領中的一些口號和參照標準。在緊鄰中國的周邊地區,尤其是東南亞,關於中國的爭論受到美國言論的極大影響。美國將中國描繪為歷史上除蒙古帝國對亞洲大陸的征服外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另外,面對世界級大國,中等國家甚至微型國家不可避免地感到脆弱。在印度,1962年的戰爭仍然讓人心有餘悸。自2003年以來,北京方面嘗試親近印度引起懷疑。由於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的競爭和邊界地區領土的爭端,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始終十分複雜。為應對美國勢力對中亞地區的干預,俄羅斯選擇與中國結為戰略聯盟,但仍保留著對於中國真實企圖的某種不信任感。日本方面,在奉行公開仇視中國的“民族主義”的首相上臺後,最終選擇倚仗華盛頓而對中國妖魔化的戰略,為壓抑了60年的民族主義開闢暢通無阻的道路。日本民族主義只等時機允許,便會死灰復燃。
在中國領導人的表態中充滿使人放心的言論。雖然中國政府企圖減弱夥伴國家的擔憂,但她現存的政治體制,以及其經濟增長對於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的固有影響,無法使其在西方*國家贏得信任。另外,華盛頓採取的攻擊性政策(單邊主義、對國際法的屢次踐踏、“先發制人戰爭”概念的推行)所塑造的新的國際環境不利於中國倡導的為各方所樂見的言論。如今,以打擊恐怖主義為藉口的“先發制人”的戰爭理念備受推崇,從而徹底摧毀任何頑固抵抗的國家。在這樣的時代,像中國所做的那樣——以對話為基礎、用談判方式解決國家間衝突,不干涉他國內部事務,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為工具在國際社會推行一國霸權倪建民、陳子舜著:《中國國際戰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頁。——從何談起呢?21世紀初的中國戰略,哪一部分是真相?又有什麼隱情?中國公開要求獲得信賴,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證實其可信度?思考中國力量的未來,也就是思考世界的未來。對以上這些疑問無法迴避的解答,直接關乎我們的未來。這是因為,如果在今後的幾十年內,隨著中國繼續崛起的步伐,世界格局將發生深刻變革。布什政府以所謂的*和宗教的理由,奉行修正主義並且決心在美國霸權下建立和平世界,當今世界格局已經被全盤打亂。但由於中國的崛起,西方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將被迫適應新的國際形勢,而不是挑起無疑會造成悲劇性後果的衝突。在我們看來,中國在國際領域的幾大優先戰略目標(其中幾個將在後文詳細闡述),將以如下方式安排:經濟發展,周邊環境和平,能源供給安全,大國地位獲得承認,以及臺灣問題的解決。自然而然地,中國的這些優先戰略目標帶來一個問題:與美國的衝突是否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戰略建立在兩大主要憂慮之上,一是經濟發展,二是國家安全。中國的政治程序表與美國或是從前的蘇聯並不相同。儘管還存在對於*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信仰的宣傳,大規模教授其中的格言以穩固共產黨的權力,但意識形態對於內政和外交的影響都消失了。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趨於瓦解,只餘下幾個小國,如古巴、越南和朝鮮。由於屬於蘇聯集團的好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中國領導人對社會主義模式進行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為基礎的現代化改造。最後,中國並不傳播有可能在外國擴散的宗教教義或哲學思想。歐洲國家外交政策中無處不在的文化傳教士般的熱忱,在中國的戰略思維中是不存在的。中國很自然地利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服務於國家的戰略目標,卻不尋求有系統地推廣文化和語言。但是,中國最近實施的旨在向海外推廣中文教育的“孔子學院”計劃,顯示出中國有了新的覺悟,認識到了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一、 與美國的衝突真的不可避免嗎?(1)
對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態度,美國政界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他們當中的意識形態論者主張華盛頓應該掌握權力的韁繩,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政體性質的迷惑,並且錯誤地認為中國對美國的霸權(這種霸權在2001年的“9·11”襲擊後已經被徹底神化了)造成了威脅。雖然那些現實主義論者也對中國經濟、戰略上與美國的競爭表示憂慮,但他們仍然傾向於繼續深化與北京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夥伴關係,並且期待著中國的政治演變。中國方面則在強硬和靈活兩種政策之間遊刃有餘。
關於在中亞、東南亞和一些在國際社會中產生重大影響的熱點問題上(伊朗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