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1 / 4)

① 《中國新文學大系》,第 355—379 頁;張靜廬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第 272—323 頁。

數是白璧德的信徒——似乎同意馬修?阿諾德的意見。19 世紀以前的作家

中,只有亞力斯多德、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受到一定程度的承認。②第一次

世界大戰後在歐洲出現的後來被稱為“現代主義”的流派,在 3O 年代和 40

年代之前,中國作家們都不感興趣——就是在此之後也只有少數作者和評論

家感興趣。

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當時流行的關於文學進化的觀念。正如

邦妮?麥克杜格爾在她那可貴的關於西方文學理論介紹入中國的研究中所指

出的,由於受到大批英文和日文教科書的影響,中國作家們顯然相信歐洲文

學的有機發展經過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新浪漫主

義等各階段。①雖然這樣敘述歐洲文學史並不算太離譜,中國人卻相信這種文

學演化是一種“進步”的序列:新形式被認為肯定優於舊形式。像這樣相信

文學是在向前發展,不但令許多中國追隨者一般地對西方古典文學、中世紀

文學和新古典主義文學不感興趣,並且也令他們過分熱衷於將現代中國文學

壓縮到這些決定論的類別中去。他們相信傳統中國文學在古典主義與浪漫主

義之間的某一點上就停止了,於是認定現代中國文學必須經過現實主義和自

然主義,不論他們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

這種從進化論的觀點對現實主義的推崇,儘管帶有浪漫主義的情調,也

給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前面已經提到,西方的現實主義作家在中國往往

被“浪漫地”對待。法國現實主義大師們——福樓拜和莫泊桑——的反浪漫

主義立場,在意識形態上被曲解為暴露資產階級的腐朽。托爾斯泰除了作為

一個“超人”的英雄高大形象,還因他的道德主義和人文主義而受到推崇。

相反,傾向於浪漫主義的中國作家們卻傾向於集中注意歐洲浪漫主義的“現

實主義”方面:浪漫主義美學的神秘的和超現實的傾向,因被予以人道主義

和社會-政治的解釋而大部分被忽視,著重強調的是自我表現、個性解放和對

既存秩序的反抗。田漢甚至把浪漫主義等同於自由、民主和社會主義。①

一個典型的五四文人可以以下列三種因素的複合體作為特徵:浪漫主義

的氣質、現實主義的文學信仰和人道主義的世界觀。這一奇特的綜合是下列

兩種互相關聯的因素的產物:五四作家們的先天傾向和新文學產生的歷史環

境。現代中國的“理論家”和實幹家幾乎都對文藝理論本身不感興趣:在那

心急火燎忙於行動的十年裡,他們顧不上去區分那一大堆模糊不清的外國文

學理論的精微之處——不管是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毋寧說,文學理論只

不過被用來在辯論中攻擊和捍衛一種本身並非文藝的事業。新式知識分子仍

然從士大夫那裡繼承了他們的基本思維方式;對當時社會的關懷深深地銘刻

在他們心中,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感到在政治上無能為力和被排斥在社會

之外。

從陳獨秀開始,“現實主義”的概念就和這種對社會-政治的關懷難分難

解地糾纏在一起。正如他在文學革命的宣言中所揭示的那樣,現實主義的意

思基本上就是對社會的人道主義的關懷與一種簡單、生動、通俗文體的結合。

② 邦妮?S。麥克杜格爾:《介紹進現代中國的西方文學理論,1919—1925 年》,第 256 頁。關於周作人對

古代希臘文化的興趣,參看王靖獻:《周作人對古希臘文化的崇奉》,《譯文》,7(1957 年春),第 5—28

頁。

① 麥克杜格爾上引著作,第 254—255 頁。

① 麥克杜格爾上引著作,第 97 頁。

它首先是被用作一種意識形態的武器,以粉碎老傳統對中國文學的束縛,同

時重新規定出新文學的性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