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成分結成了關係網。
黨需要受到激勵而行動起來。顯然孫博士被財政問題和軍事問題佔去了
過多的精力,以致不能十分注意國民黨,雖然他不時呼籲上海的辦事機構去
執行外交使命或開展對外宣傳運動,並且無疑要它寄來經費。1923 年 10 月,
孫博士把注意力轉到重新向黨注入活力的方面。蘇俄派給他的主要顧問鮑羅
廷於 10 月 6 日抵達廣州,在以後的七個星期中,兩人定期就黨改組計劃進行
商討。
國民黨內蘇聯利益的背景
在 20 世紀 20 年代初期,蘇俄在中國既有國家的戰略利益,又有革命的
利益。俄國和中國共有一條漫長的邊境地帶,蘇聯政府希望與北京政府建立
外交關係,因為這樣會帶給它許多好處。俄國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是取得對
中東鐵路(前俄國的一個國營企業)的控制,該鐵路穿過滿洲,是連線俄國
濱海諸省與外西伯利亞的一條主要紐帶。俄國和中國因爭奪外蒙古的統治地
位而對立,中國認為外蒙古是自己的領土,但是它被一個最近被紅軍樹立起
來的蒙古政體所統治。俄國不願中國控制這塊緩衝區,這是阻礙俄國的三個
使團與北京建立政府之間正式關係的絆腳石。1923 年 9 月,副外交人民委員
加拉罕作為全權公使來到北京,企圖重開談判。
作為應從資本主義剝削中解放出來的一個區域,中國被納入俄國的世界
戰略之中。1919 年,列寧組織了第三(或共產)國際作為世界革命的總參謀
部,其總部設在莫斯科。在 1920 年的第二次大會上,他明確地闡述了一項在
資本主義大國及其殖民地之間打進楔子從而削弱這些大國的戰略。共產國際
以及統治大國中的共產黨應把力量集中在解放鬥爭上,把這一斗爭當作世界
革命的準備階段。列寧預見到,殖民地的新興的資產階級必然要領導這些解
放運動;他堅持,殖民地每個新生的共產黨應該在民族解放鬥爭中幫助資產
階級。這是統一戰線的戰略。但是,共產黨應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透過組織
和訓練無產階級和貧農來壯大力量,為第二個革命階段——推翻資產階級和
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鬥爭——做準備。共產國際精心制訂了這一基本戰
略,並在那些其使者能夠滲透的殖民地進行宣傳。中國雖然不是殖民地,卻
被納入這一計劃,於是共產國際派代理人來到這裡。
蘇聯的使者在中國有雙重任務:幫助組織共產主義運動;尋找蘇俄和共
產國際在解放鬥爭中將進行援助的民族革命組織。俄國的領袖們不瞭解中
國,需要偵察員幾年的調查,才能選定國民黨。(關於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根
源和環境已在第 10 章進行討論。)統一戰線一旦組織起來,亨德里屈斯?斯
內夫利特——荷蘭籍共產國際代理人,化名馬林——就超過這一戰略,勸誘
共產黨人(大部分人違背自己的意願)加入國民黨,因為孫逸仙不願意兩黨
之間結盟。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批准了這個策略,認為這是新生的黨在華南
接近無產階級的一種途徑,更重要的是,委員會希望共產黨人能使國民黨趨
於激進,並引導它與俄國聯合。俄國的領導人計劃為革命掌舵。
孫逸仙和蘇俄相互之間的眷戀長達五年之久。在其革命生涯的不同時
期,孫博士向所有的大國求助。在布林什維克革命後不久,他派出幾個試探
者,以求他的黨與列寧的黨締結盟約。後來,他希望這個新型的革命國家將
在軍事上幫助他登上北京的總統寶座。列寧和外交人民委員格列戈裡?契切
林透過非經常性的通訊來引導孫逸仙。三名共產國際的代理人——吳廷康、
馬林和達林——試圖說服他必須改造黨。1922 年 6 月孫博士被陳炯明打敗
後,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地想得到外國的援助,於是他開始寄厚望於蘇
俄。1922 年下半年,他與俄國駐北京的外交代表越飛通訊。越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