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4 / 4)

種革命的形勢。革命的搖籃是廣州,它是最大、最富饒和最進步的中國城市

之一,位於三條主要河流匯合的肥沃的、人口密集的三角洲上。國民革命的

主要鼓動者是不屈不撓的孫逸仙。他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獻身於提倡立憲共

和主義和反對阻礙其理想實現的北京的政權。他在廣州兩次成立政府:一次

在 1917 年,是為了反對被段祺瑞和安福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次是在 1920

年後期,是為了反對被直系控制的政府。在成立第二次政府期間,他組織了

一個殘缺不全的議會,以選舉他為他所宣佈的中華民國的“非常大總統”。

1922 年春季,他聯合幾個軍事派系,試圖對北京政府發動一次征討,但吳佩

孚打敗了他的主要盟友張作霖,同時他自己名義上的部下陳炯明的部隊在 6

月 15—16 日晚,把他從廣州的總統府趕走。1922 年 8 月,他回到上海,計

劃透過政治手段在北京擔任總統,透過武力收復他在南方的根據地。

1923 年孫逸仙虛弱的地位

孫博士的第一個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到 1923 年 1 月 15 日,他僱用的部

隊已把陳炯明趕出廣州,他在 2 月 21 日回到那裡。當時他 56 歲,但在以後

不到兩年,他將死於癌症。在這段短暫的時期中,他面臨初期的巨大困難,

開創了民族主義革命的組織階段。

這些困難可以歸結如下。孫回到廣州後,他對南方根據地的控制是不牢

靠的,因為他缺乏實力。他既不是為他奪回根據地的幾支軍隊的真正控制者,

又不掌握政府的財權。他的國民黨在中國只有幾千名組織鬆散的黨員,沒有

完成其改良主義目標的設想周密的策略,這些目標也只引起了有表達能力的

公眾的一點點熱情。這些目標在 1923 年 1 月 1 日的國民黨宣言中被公諸於

世,它提供了孫逸仙著名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①

——的某些細節。他面臨的問題是要掀起一個生氣勃勃的革命運動,控制巨

① 見米爾頓?J。T。謝:《國民黨:歷史文獻選編,1894—1966 年》,第 65—70 頁。

額收入的來源,建立一支能保衛和擴大南方根據地的聽命於他的可靠軍事力

量。

軍事問題有兩個方面:內部的和外部的。當基本上是自治的雜牌軍的師

長、旅長和團長在香港被孫博士的助手收買過來時,他們的部隊已佔領了廣

州。來自雲南的軍隊以楊希閔將軍為首,但是有幾支獨立的滇軍,其中一支

由孫博士的比較忠誠的軍事追隨者之一——朱培德——率領。劉震寰將軍和

沈鴻英將軍率領桂軍。還有政治上分裂的粵軍的幾個師和團以及在最後時刻

參加紛爭的幾支地方“民團”。這些部隊的指揮官一到三角洲就在城鎮競相

建立有利可圖的根據地,爭奪大部分可以創收的機構。約 35000 人的部隊(根

據當時一個有可靠情報的人估計)裝備甚差,大部分人訓練也很差;它們內

部之間互相對立,並且面對與迫切地想奪取廣州的陳炯明相勾結的軍事力

量。陳將軍似乎與孫博士的敵人吳佩孚結盟了。要使孫逸仙大元帥的軍隊投

入戰爭,需要額外的鉅額現金,其中大部分來自廣州市政府向當地的居民開

徵並由得力的廣州警察徵收的額外的稅收。

在 1923 年春、夏期間,孫逸仙的軍事支持者保衛他的根據地,使之不受

沈鴻英將軍的攻擊,沈得到了吳佩孚以及擁護陳炯明的軍隊的支援。透過這

些戰爭,根據地的面積向西和向北擴大到廣東省的邊界,但廣州仍易受東面

鄰近的陳炯明的追隨者的攻擊。到秋季,孫博士最多隻能對他的軍隊進行名

義上的控制,而且軍隊的素質也很少有所提高。“客軍”實際上是佔領軍。②

孫博士的財政問題是嚴重的。基本上有三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