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2 / 4)

納:《李大釗》,第 119 頁;《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紅色文獻》,第 108 頁。

② 1926 年 7 月 12—18 日全會的決議全文,載郭華倫:《史論》,1,第 224—230 頁,譯文載韋慕庭和夏

連蔭:《檔案》,第 271—281、288—317 頁,見第 276 頁。

③ 韋慕庭和夏連蔭:《檔案》,第 95、106、137 頁。小組中的黨的生活,同在莫斯科的中共黨員當中實行

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莫斯科訓練的中共黨員的返回,也許是導致 1926 年以及

後來對陳的組織路線尖銳批評的原因。

④ 哈里森:《長征》,第 126 頁。

第一次統一戰線內的緊張狀態

對於陳獨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唯一的最重要的政治問題是其與孫

逸仙領導的國民黨的關係。這個問題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中國共產黨起初

並不願意陷進去。在“一大”上它對中國其他黨派的態度,不是如陳公博記

載的那樣是敵對的,就是像陳潭秋追述的那樣,支援國民黨的進步的政策,

但採用非黨派的合作方式。①必須記住,陳獨秀當時正與廣東的軍閥陳炯明共

事,李大釗則打算與北方的軍閥吳佩孚進行一次會談——兩者都是孫逸仙的

敵人。②但是,到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時,陳炯明事件已經結束,吳佩

孚也遭到馬林和中國共產黨關於當前事態的宣告的嚴厲譴責。這個宣告邀請

國民黨以及其他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團體聯合組成一個民主統一戰線,將中

國從帝國主義者和軍閥的雙重壓迫下解放出來。③

統一戰線的這個壓倒一切的目標是無可質疑的;使中國共產黨其後遇到

宗旨上和組織上難題的,是 1923 年 6 月採用的“黨內合作集團”的政策——

據此,中國共產黨的成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中國共產黨黨組

織的獨立性。④首先,這種與中國資產階級合作的策略,同中共在意識形態上

剷除資產階級的承諾是矛盾的;另一方面,黨員一致行動正是列寧主義的共

產黨概念的本質的組成部分。①奪取政權之前很有必要結成統一戰線,這一前

提由於中國共產黨人數上的劣勢,似乎是有充分根據的,但它也為統一戰線

在國民革命看上去正在取勝,聯盟中較弱的一方可能被較強的一方拋棄時的

最終分裂,播下了種子。因而,這個聯盟必然是暫時的,因為從革命的一個

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轉變,不大可能是平平靜靜的。繼列寧的《兩種策略》

之後,瞿秋白的重要文章《自民主主義至社會主義》,②似乎已準確地點明瞭

這個問題。但共產國際更為樂觀,謀求從內部控制和改造國民黨。③

國民黨由於接受了如其 1924 年的宣言所闡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雙重目

標,也由於其改組披上了列寧主義的外衣,的確發生了變化。④統一戰線成立

以後,中國共產黨謀求透過把其成員安插進國民黨中央的群眾運動部門和黃

埔軍校,從而影響國民黨。國民黨員們對傳統上被認為顯赫而有實力的部門,

例如財政和外交部門,而不是組織、宣傳、勞工或農民部門,表現出更大的

① 諾斯:《莫斯科和中國共產黨員》,第 59 頁。參見陳潭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共

產國際》,美國版,14。10(1936 年 10 月),第 1361—1366 頁;英國版,13。9(1936 年 9、10 月),第

593—596 頁。

② 《華字日報》登載了許多陳獨秀 1921 年 3 月以後,尤其是 1921 年 9 月 10 日在廣東活動的報道;郭華倫:

《史論》,1,第 31 頁。

③ 《紅色文獻》,第 28 和 34 頁。學者們大都同意統一戰線的主意來自莫斯科,中國共產黨被誘騙而接受

了這個主意。關於一種相反的意見,參見 H。R。艾薩克斯對 H。斯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