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3 / 4)

夫利特(馬林)的訪問記,載《關於共產

國際和中國革命的文獻》,《中國季刊》,45(1971 年 1 — 3 月)。

④ 布蘭特等:《中國共產主義文獻史》,第 68 頁。

① 許華茨:《中國的共產主義》,第 52 頁。

② 《新青年》,2(1923 年 12 月 20 日),第 79—102 頁,署名屈維它。

③ 許華茨:《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第 52 頁;韋慕庭:《孫逸仙:受挫的愛國者》,第 148—150 頁。

④ 國民黨組織部:《第一次全國大會宣言》,出版地不詳,1927 年 8 月。還可參見韋慕庭:《孫逸仙:受

挫的愛國者》,第 172—174 頁。

興趣,這一事實表明,國民黨對黨的組織和革命的觀點沒有改變。保守分子

們爭奪有錢有勢的政府職位或大元帥府的職位。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的機

關刊物《嚮導週報》、《新青年》和《前鋒》,從未停止批評國民黨組織上

的缺陷和妥協的傾向。這些努力,連同俄國的援助和俄國顧問的到來,有助

於國民黨中左翼的產生,因而在其創始人孫逸仙於 1925 年春逝世以後(見第

11 章),逐漸分裂了該黨。①國民黨的黨組織落入左派之手,而政府則仍在

右派的掌握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國民黨政治顧問的斯大林的特使鮑羅

廷,希望形成一箇中間派來團結和統治該黨。②

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導致中國共產黨重新調整其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被

陳獨秀認定為“反革命的”③國民黨右翼已背離了統一戰線,而中間派則保持

其暖昧態度,國民黨左翼具有革命傾向但是容易妥協。陳因而從其早些時候

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能力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立場,轉變到只有無產階級

才能執掌這種領導權的立場上來。大約同時,斯大林在莫斯科提出了國民黨

實際上是四個階級——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大(民族)資產階級

——組成的集團的觀點;④因而就中國共產黨來說,留在其中以便保持“黨內

合作集團”聯盟,盡力使國民黨發生轉變,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

從更實際的方面說,中國共產黨向群眾進行宣傳和組織群眾,得益於國

民黨的合法旗號,⑤在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隨後的 1925—1926 年的省港大罷

工以及 1927 年 1 月收回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的行動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勝

利。這些勝利要歸功於中共在城市勞工當中的工作。⑥第一次統一戰線將近完

結之時,中共大概能夠影響約 300 萬工廠、礦山和鐵路的工人。與 1920 年僅

僅 385000 人的數字相比,①這種顯著的增長要歸因於中共在其 1925 年 1 月於

廣東召開的“四大”上所採取的展開工會工作的措施,以及五卅運動本身。

工業方面糾紛的次數增加了——由 1925 年的 348 起增至 1926 年的 435 起,

儘管大都出於經濟原因。②北伐期間(見本書第 11 章),湖南的工人幫助北

伐軍運送軍用物資,同時破壞了北方軍隊控制之下的鐵路系統,③他們在漢陽

兵工廠的同志們則舉行罷工,阻止為吳佩孚部隊生產軍火。④迅速擴充套件也許導

致了工會組織的脆弱。在廣東,工會的領導和紀律都令人失望,因為工會本

身在共產黨和反共產黨的路線上存在嚴重的分歧。⑤在武漢,當時工會運動的

① 陳志讓:《國民黨左翼——一種定義》,《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學報》,25。3(1962 年)。

② 哈里森:《長征》,第 58 頁。

③ 《嚮導週報》,101(1925 年 11 月 7 日),第 844—845 頁。

④ 德昂科斯和施拉姆:《馬克思主義》,第 228 頁。

⑤ 陳志讓:《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第 119 頁;哈里森:《長征》,第 50 頁。

⑥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