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致的。張長治編寫的工業生產指數表明,南京十年的年增長率
為 8—9%,其發展速度和民國時期的大部分年份(1912—1937 年)相當。此
外,T.羅斯基還堅決認為,在這一時期內,發展中的工業在質量上有進步。
① 同上書,第 286—301 頁。
① 道格攔斯?S。帕俄:《國民黨與經濟停滯,1928—1937 年》,《亞洲研究雜誌》,16。2(1957 年 2 月),
第 213—220 頁;易勞逸:《夭折的革命》,第 5 章。
② 拉蒙?H。邁爾斯:《中國的農民經濟:河北和山東的農業發展,1890—1949 年》。
③ 托馬斯?G。羅斯基:《中華民國經濟概論》(多倫多…約克大學現代東亞聯合中心討論會論文第 1 集,1978
年)。
不過在這一普遍發展趨勢之下,出現了與 20 年代相似的週期。在戰後的
經濟奇蹟之後是 1923—1924 年的經濟危機,它因三年的革命與內戰而延長;
至 1928 年末,現代經濟部門又經歷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直至 1932 年的又
一次危機。在 1935 年,1/4 的中國工廠都停工了。到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
才開始復工。
在 30 年代,也和 20 年代一樣,這些經濟波動主要是由外界事件決定的。
在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白銀大幅度跌價,在 1928 至 1931 年這段時間內國際
市場上銀價下降了一半以上,這實際上等於中國貨幣貶值。其結果是刺激了
出口,從而補償了西方經濟危機的影響,並剎住了某些商品的進口,對於不
足以保護本國工業的關稅也起了補救的作用。
1931 年英鎊貶值和 1934 年美元貶值,引起銀價急劇回升,物價下跌對
中國製造商立即產生影響,但是在條約口岸,進口商極力將價格維持在前一
時期的水平上。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不如在外國市場上上升得那樣快,這一
差距引起白銀的大量外流和猛烈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與收縮的浪潮,
加上日本入侵滿洲和上海,比其他所有的因素都更強烈地動搖了 30 年代各條
約口岸的經濟。
和這種總是從屬於國際市場的現象相比,官僚勢力的復起和企業資產階
級的衰落其重要性都是次要的。並不是官僚主義化妨礙了現代經濟部門的起
飛,並最終妨礙了企業資產階級的發展:而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中國太衰弱了。
不進行政治和社會革命,使國民黨政權帶有城市色彩的這種資產階級與官僚
的共生現象,不可能為經濟的真正現代化開闢道路。
中國資產階級(無論是作為 20 年代“自由而西化”的古典型資產階級,
或者是作為 30 年代的官僚化的資產階級)的失敗,源出於一個更加普遍的原
因,也就是使得經濟起飛失敗的同一原因。
如果我們拋棄自由主義者希望把資產階級看作第三種力量的源泉的幻
想,也拋棄馬克思主義者把它看作革命發展的必然階段的誇大了的信條,那
麼,是否有必要把中國資產階級的經歷看成只不過是歷史中的偶發事件——
一個不會再次出現的插曲呢?在以後的革命階段中,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
被消滅了。但是一種傳統留存了下來:城市的、現代主義的、民主和世界性
的傳統。這種傳統——向世界其餘部分開放的民族發展傳統——感召著後世
的現代化官僚。中國資產階級是最先作為一個階級而接受現代化挑戰的;這
就是它所奠定的這一傳統繼續感召那些夢想在它失敗了的地方獲得成功的人
們的原因之所在。
書目介紹
1 導言:整個民國時期
關於 1912—1949 年的中國,歷史研究和著述主要盛行於世界四個地區—
—中國、日本、大西洋社群和蘇聯——但是這四個地區之間的聯絡並不那麼
理想。這無疑是由於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