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昌評傳》。
年譜,個人經歷的年表或編年記載,是傳記編纂的傳統形式,可以用來
探索民國早期領袖人物錯綜複雜的私人關係。關於政治史,特別提出《三水
梁燕孫先生年譜》。關於思想史和民國早期的政治,研究者們得益於 1958
年出版的不朽的《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篇初稿》,3 卷,丁文江等編。其他編
纂的年譜涉及的範圍很廣:段祺瑞、譚延輳А⑼豕��K�心昶字兇釹昃〉�
是孫逸仙的年譜。以幾種較早的著作為基礎,臺北國民黨的檔案館三次修訂
和增訂《國父年譜》(1958、1965、1969 年)。在廣州,一個大專案是於 1979
年開始編纂甚至更為全面的孫逸仙一生的編年史。關於蔣介石,有審定的《民
國十五年以前的蔣介石先生》,20 冊,30 年代早期毛思誠編,曾在香港重印。
為了尊崇他,一部最詳盡的年譜已於 80 年代完成,在臺北出版,名為《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
傳記的合集有:《革命人物誌》,叢書;吳相湘編的《民國百人傳》,4
卷。閔爾昌編的《碑傳集補》,24 冊,其中的傳統體裁的傳記在 1912—1927
年這段時期的歷史研究著作中常被引用。關於實業方面的人物,可參看徐盈
編的《當代中國實業人物誌》。關於地方史,新近的典範是周開慶編的《民
國四川人物傳記》。還要特別提到兩種雜誌:《國史館館刊》和臺北的《傳
記文學》。
關於中國近現代的出版事業,可參看張靜廬編注的一套重要著作:《中
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1953 年;二編,1954 年。《中國現代出版史料》,
甲編,1954 年;乙編,1955 年;丙編,1956 年;丁編,1959 年,2 卷。《中
國出版史料》,補編,1957 年。對第一第二兩種書的補編的出版早於第二種
書的丁編兩卷,均為中華書局(北京)出版。周策縱的《五四運動,現代中
國的思想革命,1915—1924 年:研究指南》(1963 年出版),記述了 1915
—1923 年這個時期的大約 600 種期刊。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的《五
四時期期刊介紹》,3 卷,也很重要。
比單一的書目介紹涉及更多題目的中文文獻彙編中,最重要的有:北京
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近代史資料》,50 年代開始出版;國史館館刊主辦的
《革命文獻》,50 年代開始出版(第 1—3、5—23、42—卷涉及 1912—1927
年這一時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外交史資料》,
叢書,根據外交部的檔案,至 1925 年。
英文譯文的檔案集中,可參閱狄百瑞等編的《中國傳統資料集》;鄧嗣
禹和費正清編的《中國對西方的反應》;米爾頓?J.T.謝的《國民黨:歷史
文獻選編,1894—1949 年》。
關於重印的政府公報和學術期刊,可參閱華盛頓中國研究資料中心的《通
訊》;關於在臺灣重印的非共產黨雜誌,可參閱舊金山中國資料中心的圖書
目錄。
英文的學術期刊有:《亞洲研究雜誌》、《中國季刊》、《現代中國》、
《近代亞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務》等;中文的學術期刊有: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集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新《近代
史研究》;日文的有《東洋文庫》中的《近代中國研究》等。當然,還有許
多紮紮實實的論文,是在日本、臺灣、香港的大學的學報和中國大陸的大學
的學報中發表的。偶爾也有專題論集的特刊,如《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1979 年,即為《郭沫若研究專刊》。大西洋社群的許多中國
研究中心通常透過它們的大學出版社出版叢書或小叢書,數量很大,這裡難
以論列。
2 經濟趨勢,1912—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