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3 / 5)

甚至就 20 世紀的中國來說,令人遺憾的是仍然沒有完整的或可靠的全國

經濟統計資料。北京政府的農商部確曾發表一系列年度統計表(農商部:《農

商統計表》,上海,1914—1919 年;北京,1920—1924 年)。1914 和 1918

年的統計表相對來說比其他年份好;從整體來看,這種資料是估計而不是核

實的調查的產量。例如,全國鐵路的統計報表也公佈了(交通部:《政府鐵

路統計表,1915—1936 年》,北京,1916—1928 年;南京,1931—1936 年)。

當然,外國管理的中國海關每年都發表通常是極好的對外貿易統計資料。在

蕭亮林(音)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統計,1864—1949 年》中,海關統計資料

直接用原始資料有效地核對過。但是一般來說,中央政府在 1928 年以前太

弱,太無效力,不能做出有組織的全國性努力去收集經濟資料。

隨著國民黨國民政府的建立,統計情況多少有所改善。財政部 1928—

1934 年的年度報告是僅有的曾經發布的中國全國財政的真實報告(財政部:

《第 17、18、19、21、22、23 財政年度的年度報告》,南京,1930—1936

年)。關於 30 年代的農業統計資料,包括土地面積和產量,由實業部中央農

業實驗所編制,並見於其月刊《農情報告》(1933—1939 年)。這些估計,

連同 20 和 30 年代卜凱個人在中央大學農學院主持的著作,大概就是可以得

到的中國農業的最好資料(卜凱:《中國土地利用:中國 22 省,168 地區,

16786 田場及 38256 農家之研究,(1929—1933)》,其第 2 卷是卜凱的 475

張統計資料)。我們能得到詳細工業統計資料的唯一一年是 1933 年。這些資

料是劉大鈞為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所作一項大規模調查的成果(劉大鈞:

《中國工業調查報告》,3 卷)。劉大鈞的資料不包括滿洲和滿洲以外的外

國在華工廠。不過,可以得到日本對滿洲工業的調查資料(約翰?揚:《南

滿鐵路會社的調查活動,1907—1945 年:歷史和書目》)。對在華的外國工

業也有許多估計,但沒有一種趕得上劉大鈞的調查。除了政府主持收集的統

計資料外,還有可靠但卻零散的私人收集的資料,從事這項工作的,在天津

有南開經濟研究所(主要是物價資料,見《1913 年—1952 年南開指數資料匯

編》);在上海有中國經濟統計研究所(出版兩種文字的月刊《經濟統計月

志》,1934—1941 年)。收集的上海物價指數見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

所:《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1921 年—1957 年)》。

儘管這些資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大超過 1928 年以前的資料,但國民黨

時期的經濟統計資料缺點仍然不少,部分原因是中國在政治上仍遠沒有統

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經濟活動仍然是在市場交易之外進行的,因而難以計

量;最後還因為統計工作在技術上依舊落後。但是,甚至 1928—1937 年的相

對不足的資料,如果和此後能得到的資料相比,也是天賜之物。戰爭和內戰

對收集統計資料部門的損害並不比對行政機構其他部門的損害小。就 1937—

1949 年來說,且莫說財政金融統計資料,任何種類的微觀資料都很缺乏,而

且不可靠。張嘉璈的《惡性通貨膨脹:中國的經驗,1939—1950 年》一書包

括的資料只不過是作者所能得到的,他是中央銀行的總裁。

我這裡特別提到的統計書刊當然只是一些例子。還有更多的書刊——例

如,實業部和南京政府外貿局的出版物,或為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準備的

農村調查資料,以及中國地質調查所發表的中國本土及滿洲的廣泛礦產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