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4 / 5)

料。除了這些官方報告以外,中國和日本的研究者(後者主要是為了南滿洲

鐵道株式會社)出版了數以百計的零散的地方調查材料。但這些材料沒有一

種單獨地——不是所有的加在一起——提供了,或可以容易地從中推匯出,

有關人口、就業、股本、國民生產和消費、物價、稅收、貨幣流通等的完整

資料,供經濟史學家對 20 世紀前半期的中國經濟作確定的分析。對國民政府

36 個部門的介紹材料,見主計處的《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35 年》,包括大

多數中華民國統計書刊的有用記載。嚴中平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

選輯》,收入範圍很廣的資料,很有價值;其中的資料都有精心的註釋——

儘管其編排和評註有傾向性,編者對“指數問題”顯然缺乏知識。第 2 章的

腳註提到了其他的原始資料和專題著作的集子。

只能在這種種不利的情況下考察民國這段時期的中國。包含在本章中的

大部分微觀經濟的記述終究只不過是靠智力上的推測,儘管 1933 年的工業資

料公認是比較詳盡的。中國國內的資料雖然不足,但還沒有被充分利用,而

謹慎地利用日本機構如滿鐵對 20 世紀中國經濟的調查或許將表明,它們比我

們所認為的更有助益。讀者留意及之。

3 外國在華的存在

韋羅璧的《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第 2 版,1927 年;2 卷)對這整個

論題是有用的概論,儘管過分地墨守條文。王紹坊有很好的同名中譯本,北

京,三聯書店,1957 年出版。

20 世紀早期外國人在華的許多方面,在每個主要訂約強國已公佈和未公

布的外交通訊和領事報告中都有相當詳細的反映。英國、日本和美國這些年

的外交檔案的縮微膠捲在主要的科研圖書館中都可以找到。中國方面的外交

史可以在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外交部檔案那一部分中加以研

究。

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在中國發行的外人辦的報紙和期刊有 80 或 90

種。其中有些是傳教士的通訊,用中文或某種外文。大約到 1920 年為止,在

主要的通商口岸和北京,但不包括滿洲,主要的非宗教性的報刊見表 39。這

些外國報刊對外交檔案提供了重要的補充材料。

表 39

外國在華的主要非宗教性報刊

出版地點

北京

天津

漢口

上海

香港

報刊名稱

華北正報

北京新聞

京津時報

中華星期畫報

華北日報

公聞報

天津日日新聞

津郡權務報

華北明星報

楚報

字林西報

北華捷報

大美晚報

上海泰晤士報

星期泰晤士報

金融商業報

上海日報

中法新彙報

大陸報

星報

密勒氏評論報

遠東時報

孖刺報

華南晨報

士蔑西報

德臣報

國別

日本

法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日本

日本

法國

美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日本

法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美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英國

出版次數

日報

日報

日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