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了一所德-華高等學校。城市本身的
工業投資比較少,最著名的企業是建於 1904 年的英德釀酒公司,它生產至今
依然著名的青島啤酒。
山東鐵路公司和山東礦業公司都成立於 1899 年,它們由組織上海德華銀
行的幾個金融機構聯合起來的辛迪加與一些德國商行(例如禮和洋行)一起
組成,理論上是中德合資公司。實際上,從青島至濟南府這段鐵路,全部是
德國資本,並由德國人經營,在威海衛和黌山開採的煤礦的情況也是如此。
德國的銀行辛迪加以及英國的金融界利益集團,在各自政府的支援下,在
1898 年達成協議(與建造一條從天津至長江的鐵路有關),內容是德國的勢
力範圍將向北擴大至河北省,而作為回報,英國在長江流域和山西省的佔優
勢的利益得到承認。但是甚至在山東,德國也發現它越來越難以實現它要求
的優惠待遇。1900 年以後對德的外交孤立、對德國在山東的獨佔權利會危及
其他地方的在華商業利益的擔心,以及中國協力限制德國在山東勢力範圍的
行動,這幾方面結合起來,有效地把德國人限制在他們的租借地和關於鐵路
及採礦特許權的狹窄的解釋範圍之內。不像滿洲,中國的和非德籍的鐵路衛
兵為青島-濟南鐵路區提供保護;接管鐵路沿線郵電業務的努力失敗了;只有
部分的採礦特權得以利用;甚至青島作為一個自由港的地位,也在 1906 年結
束。①
② 見羅納德?S。蘇萊斯基:《張作霖統治下的滿洲》(密西根大學博士論文,1974 年)。
① 見約翰?E。施雷克:《帝國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德國在山東》。
鑑於中國南部的雲南、貴州和廣西幾省靠近法屬印度支那,法國要求在
那裡建立勢力。法國在 1898 年得到了從東京經邊境進入雲南的建造鐵路特權
(築路始於 1903 年,於 1910 年竣工,完全是法國資本,由法國人管理)。
法國得到保證,毗鄰印度支那的諸省不得割讓給第三國,並得到上面所述的
一塊廣州灣的租借地。由於法國擁有鐵路,法國的商業,特別在雲南,得到
了優惠的待遇,但它取得的或可以利用的其他特許權則很少。不存在相當於
俄國和日本在滿洲實施的那種政治控制。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英國左右著外國在華的商業,是中國最大的
外國債權國,擁有主要的築路和採礦的特許權,提供了海關和鹽務署的大部
分外國僱員,有一半新教的傳教士。在某種意義上說,它的勢力範圍擴大到
整個中國領土,而且它寧願把一切保持在 19 世紀末國際對抗以前的狀態。②
除了它的香港殖民地、1898 年租借的新界和從未發展成海軍戰略基地的威海
衛,英國的勢力範圍缺乏特定的地域基礎,從而缺乏那種發展可與滿洲日本
人相比的地方政治作用的興趣。儘管對英國作出了含糊的許諾,京漢幹線的
築路特權卻被一個比利時辛迪加取得(大部分股份由法國的中國鐵路公司掌
握)。英國政府在北京作出強有力的反應,支援中英(銀)公司(由滙豐銀
行和怡和洋行組成),結果取得了長江流域的鐵路特許權(從山東邊境往南
的天津-鎮江線以及滬寧線和蘇州-杭州-寧波線)、廣九之間的鐵路特許權以
及在滿洲的特許權(山海關至牛莊一線),這些都在 1898 年取得。與此同時
由卡爾?邁耶和羅思柴爾德勳爵支援的另一個英國集團,即北京辛迪加,取
得了開發山西和河南的礦藏,以及建造一條東西向的把河南的礦藏與京漢幹
線連線起來的道口-清化線的特許權。英國這樣追求特許權,既基於財政原
因,同樣也基於政治原因,即阻止敵對勢力範圍的鞏固這一廣泛的政治目標。
但是對特權區的直接政治控制,既沒有設想,也沒有取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國際體系,同時中國國內局勢起了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