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5)

完全是以外國人對中國法律訴訟手續的所謂的

不滿為理由,它在 1926 年隨著會審公廨的“移交”而歸中國人控制時,才告

結束。

1917 年 8 月當中國站在協約國一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和奧匈

帝國國民的治外法權權利就喪失了。與此相似的是,十月革命結束了授給俄

國人的正式特權,首先是中國政府在 1920 年 9 月,關閉了在漢口和天津的搖

搖欲墜的沙皇的領事館和俄國的租界,其次是蘇聯政府自動放棄了治外法權

(雖然沒有放棄對中東鐵路的控制)。沒有武力——即沒有軍事力量的支援,

或至少沒有締約列強的預設——治外法權制度甚至對虛弱的中國也不能維持

下去。

武裝力量

軍事力量使外國在華開創的事業成為現實,它在中國國土、河流和沿海

水域的不斷部署,象徵性地(有時實際上)構成了作為形式上正當的外交措

施後面的有力支援,這些措施不斷地被運用,以維護外國人的條約權利和確

保他們人身和財產的安全。炮艦在內河和條約港口以及更大的海軍船隻在中

國沿海的存在,是根據 1858 年天津條約第 52 款的一種很帶隨意性的解釋,

這一款說:“英國師船,別無他意,或因捕盜駛入中國,無論何口……”1896

年,停泊在中國的英國海軍的總噸數達 59000 噸,俄國的噸數接近此數,法

國 28000 噸,德國 23000 噸,美國 18000 噸。1908 年,“英國皇家分遣艦隊”

的總噸數達到 70000 噸;有艦隻 33 艘,其中裝甲巡洋艦 4 艘,二級巡洋艦 2

艘,其他 27 艘較小的艦隻包括內河的炮艦。

使用或至少是威脅要使用外國炮艦的行動,在 19 世紀後半期時有發生的

“教案”中,是常見的現象。1900 年英國的炮艦首次駛至重慶。在 20 世紀

的第一個十年初期,法國人的海軍艦隻對長江上游進行開拓性的勘察,以尋

求從他們在雲南的鐵路擴大貿易的路線。德國人在鄱陽湖周圍活動,這引起

① 範宣德:《在華治外法權制度:最後狀態》,第 26 頁。

了認為長江流域是其專有禁區的英國人的很大不安。在 19 世紀末,作為租借

地割讓的海軍戰略基地——青島、旅順、廣州灣、威海衛——使外國巡洋艦

和戰列艦能夠定期到中國水域。

在 1903 年,美國與英國不同,沒有保持一支定期駐於長江關鍵地點的炮

艦艦隊。也許是每年一次,亞洲艦隊偶爾派出的艦隻在航道上來回行駛。美

國的長江巡邏隊——從 1908 年至 1919 年,正式為太平洋艦隊第三中隊的第

二分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有舊式炮艦 6 至 8 艘,而當時英國人駕駛

著 15 艘新式炮艦。民國早期的巡邏大部分是例行性的,水兵們最渴望的就是

上岸。但是艦隻停泊在那裡是“為了維持江河的治安”,而且無疑地是出於

締約列強保持它們利益的願望。

外國士兵和警察衛隊,在 20 世紀初期比在 19 世紀最後幾十年更惹人注

目。在幾個租界內,城市警察力量和國際民團(“商團”)發展起來了。上

海的商團是最大的一支,在 1913 年有 59 名軍官(主要是英國人)和約 1000

名士兵(一半為英國人,其餘的分屬 15 個國籍的連隊)。1898 年從中國奪

得的租借地以及後來 1901 年列強強加的辛丑和約,形成了永久性的和更大的

軍事存在。

根據這一和約,列強可以在北京保持武裝分隊(“使館區衛隊”),佔

有從北京至海的鐵路沿線的關鍵地點,並在天津駐軍,而把中國軍隊排除在

這個城市之外。①

駐於威海衛和廣州灣的英、法部隊為數甚少,但德國在青島的分隊和海

軍分遣隊的總人數有 2300 人。有 2100 名官兵的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