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4 / 5)

1815

61.6

總計

工廠產品

進口貨

2094

1875

12.4

100.0

1.9

2517

1905

90.2

304.3

100.0

11.5

38.6

2743

1919

297.6

178.5

100.0

36.8

22.0

2946

1931

966.9

-76.0

100.0

90.9

-7.1

手工業品 632.3

98.1

393.2

49.9

333.6

41.2

173.3

16.3

總計 644.7

100.0

787.7

100.0

809.7

100.0

1064.2 100.0

資料來源:布魯斯?勞埃德?雷諾茲:《貿易和外資對工業化的影響:

中國的紡織品,1875—1931 年》,第 31 頁,表 2.4。

① 見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1840—1949 年》,2,第 331—449 頁。

② 見李莉蓮:《江南與絲出口貿易,1842—1937 年》(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1975 年),第 234—273

頁。

③ 雷諾茲透過很不相同的路子得出的 1875 和 1905 年的結果,與我的估計很接近,見我的《中國的手工和

機器棉紡織品,1871—1910 年》,《經濟史雜誌》,30。2(1970 年 6 月),第 338—378 頁。我在這裡用

了他的數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因為它們是對 1875—1931 年整個時期的一個從方法論上說是一致的估計的一

部分。

經線和手工紡的緯線,直到 20 年代國內紗廠大大發展起來才不用手工紡的緯

線。在供應方面,手工織布的倖存和增長,可歸因於它在 1949 年以前的中國

家庭農場生產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關鍵是有可用的“剩餘”勞動力。特

別是家庭勞動力,他們要在任何情況下生存下去;跟工廠勞動力不同,即使

他們的邊際產品在生存費用以下,也照樣從事手工業活動。就是說,家庭手

工業幾乎能在任何價格上與工廠工業競爭,只要現代公司必須付給它的工人

僅夠維持生活的最低工資,而手工業工人在掙得收入上沒有選擇的餘地。農

村家庭爭取最大限度的收入,根據他們對各種各樣農村副業的相對利益的估

計而決定進入或離開某一副業,這也部分地說明了個別手工業變化無常的命

運。在 20 世紀,隨著經過改進的木織機、鐵齒輪織機和提花機的傳播,手工

織布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與手工紡紗相比,勞動生產率可能高出許多。廉

價的進口紗和國產的精紡紗使得手工紡紗與其他有關副業相比,愈來愈無利

可圖。機器精紡紗的近便和廉價、機器產品的榜樣、織布比紡紗有利,這些

因素加起來導致農村家庭轉入織布。在一些手工織布中心如河北的定縣、寶

坻和高陽,山東的濰縣,在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不同時期都曾經“繁榮”過,

天津、青島和上海的紗廠向數量很大的農民家庭供應棉紗,有時候,紡織商

人向他們提供織布機,並承購他們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