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5 / 5)

產品,將它們分銷到整個華北和滿洲。①

許多始於 30 年代,即始於戰前學術成就短暫全盛時期的質量比較好的中

國農村現場調查,對於我們得知手工業在 20 世紀的命運的情況是很重要的。

在將近 20 年的政治分裂之後,這被看成是一個有希望的時期,當時的中國終

於開始走上曾給西方和日本帶來財富和力量的現代經濟發展的征途。中國的

經濟學家和農村社會學家,甚至大多數持非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人,以給人深

刻印象的一致程度,像分析經濟制度的相互關係、衡量它的成就一樣,關心

它執行中的福利含義。農業生產基本上跟上人口增長,抑或是手工業的絕對

產量至少保持不變,這些都決不能補償顯而易見的事實:中國的經濟是“落

後的”,中國人大多數是窮人,只有很少數富人,窮人連起碼的生活水平也

難以維持。此外,由於“示範效應”是強有力的,繁榮看來似乎只有透過大

規模工業化才能達到。關於這一點,既出現了對很小的現代部門不相稱的注

意,又出現了一種傾向——儘管老老實實提出來的以經驗為基礎的資料常常

同它矛盾——想從手工業的週期性波動的下降階段得出結論,而忽略上升階

段。①差不多好像是把傳統部門說得愈是破產,國家的現代化和工業化就愈有

可能早日開始。30 年代初對手工紡織工業來說,十之八九同樣是一個相對不

景氣的時期,但這主要不是由於現代紗廠的競爭,而是由於 1931 年後失去了

滿洲和熱河的市場。要提醒的是,把手工紡織業到 1936—1937 年沒有恢復作

為可供選擇的市場發展的結果,超出了我們目前所知,並與中國經濟作為一

個整體在 1937 年戰爭爆發前的兩年中的上升趨勢相矛盾。同時在 1937—1949

年之間漫長的戰爭和內戰的艱苦年代,難道可以相信現代城市消費品工廠與

眾多而分散的手工業部門相比,所受的破壞更小、產量的削減更少嗎?

在進口貨和國內工廠的產量都增長的情況下,從絕對數字上說,手工業

① 見趙岡:《現代棉紡工業的發展及其與手工業的競爭》,載珀金斯編:《中國現代經濟》,第 167—201

頁。

① 趙岡,同上,第 173—175 頁,舉出了例證。

生產的命運決定於兩個因素:進口貨和工廠產品的結構,總需求的大小和構

成。例如(見表 28),在 1925 年,進口貨至多有 50.5%是同手工業競爭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