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或筆譯人員,而到赫德去世之時,許多人正在乾和外國幫辦相同的那種辦
公室工作。1908 年稅務學堂成立,終於提供了一批受過良好訓練的畢業生,
從這些人以及最夠格的供事中,安格聯開始任命一批中國幫辦。
書辦或錄事是監督的會計人員。內班中第三個中國僱員集團是精於中文
文牘工作和書法的文書和抄寫員,他們準備稅務司或監督與地方官員之間的
一切往來中文公文,也準備報送北京總稅務司署再轉送稅務處的檔案。
在 1915 年,稅務部內班人員按職務和國籍的分佈情況,見表 35。①外國
內班人員,或是由倫敦海關官署為補充佔支配地位的英國集團而招收,或是
由幾個外國駐北京公使館直接向總稅務司推薦。許多屬員是受過大學教育的
年輕人,他們認為,與在本國相比,自己在中國可以得到更多的機會。稅務
司的官署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以使這些任命與各締約列強對華貿易的規模成
比例。這可以舉例說明:在 1895 年根本沒有日本人,1905 年有 16 名日本人
(全是幫辦),1915 年有 37 名日本人(包括兩名稅務司)。英國人佔優勢,
反映了一個事實:在 1911 年全年,用英國船隻進行的貿易,在海關總收入中
所佔的比率始終沒有低於 60%。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的 1915 年,通
過海關結算的中國對外貿易和港口間貿易總值的 42%的貨物,是由英國船隻
運送的。①
從海關業務一開始,赫德就強調稅務司和幫辦掌握足夠中文說寫知識的
重要性。新來的僱員應該先在北京進行語言學習,才能分配到某個港口工作。
1884 年,命令對所有內班外籍僱員進行強制性的年度語言考試,從 1899 年
起,沒有足夠中文知識的人,原則上不得升任副稅務司或稅務司。任職滿三
年而漢語過不了關,或滿五年而漢文過不了關的幫辦,原則上也要被解僱。
但是對這件事,赫德比他對待屬員的其他許多事情更加寬容。作為一個集團,
外籍內班人員只有中等水平的中文知識;許多人從來沒有掌握它;少數人成
為傑出的漢學家。安格聯在 1910 年 10 月對海關提出要求,②結果,更嚴格的
語言考試和根據語言能力對幫辦進行分等的措施,立刻奉命執行,並再次在
1915 年詳細地提了出來。安格聯對結果似乎滿意,但是海關人員如同其他的
外國人,精通中文的也很少。
1915 年,稅務部的外班包括 881 名外國人和 3352 名中國人。在全部 490
名負責人員——監察長、副監察長(外班的行政官)、驗估員、驗貨員、檢
查長、副檢查長、檢查員和稽查員——中,除 14 名中國稽查員(他們檢查進
出港口船隻的貨物)外,都是外國人。英國國民又佔支配的地位。881 名外
國人中,英國人有 454 名,在 57 個監察長、副監察長和驗估員的高階職位中,
他們佔了 32 個,餘下的 3238 名中國人(譯者按:上文是 3352 名中國人,減
去擔任稽查員的 14 人,應為 3338 人)為過磅員、值夜人、船員、衛兵、送
① 賴特:《赫德與中國海關》,第 903 頁。
① 蕭亮林(音):《中國的對外貿易統計,1864—1949 年》,第 201—223 頁。
② “從收到的關於內班人員的中文成績的本年報告中,雖然總的來說可以看出中文學習沒有完全被忽視,但
它清楚地說明,整個海關關於能力的標準太低;除了少數突出的例外,中文學習不認真。”民族主義在所
在地的出現,要求再加把勁。“為了海關的名聲,為了使它繼續有用,此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開
始聽到責難;對沒有足夠興趣去學習僱用他們的國家的語言的那些海關工作人員應予解職……”總稅務司
通報第 1732 號(第 2 輯):《中國海關工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