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一全國,但遭到赤壁慘敗,劉備乘機佔領西川和荊州,三國鼎立之局遂告形成。

有意思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二十四年間,無論是張繡、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公孫瓚、高幹,還是劉備、孫策、孫權,沒有一個諸侯肯聽從曹操的號令。由此可見,曹操空有挾天子之名,而無號令天下之實。

袁紹進攻曹操時,曾令陳琳代寫了一篇###曹操的檄文,文中說曹操“豺狼野心,潛苞禍謀,乃欲撓折棟樑,孤弱漢室,除滅中正,專為梟雄”,連曹操聽了,都出了一身冷汗,頭疼病竟減輕了許多。

可見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得到了諸侯的強烈抵制。曹操不但沒有從中得到好處,還背上了“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罵名。而且,不僅當時的人都這麼罵他,後世近兩千年間,曹操也一直是以“奸賊”或者說是“奸雄”的面目出現在歷史上的。

曹操想拿漢獻帝號令天下,怎奈諸侯不聽;想將漢獻帝拋棄,則擔心自己“匡扶漢室”的招牌毀於一旦,從而招來萬世罵名;想取而代之,又怕引起更強烈的反對,成為天下公敵……

所以,漢獻帝成了曹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一根雞肋。

曹丞相騎虎難下,此中難言之隱真是不可告人。

據有關資料,林彪曾讀過一本名為《曹操》的書,在讀到曹操當宰相後,自己覺得已成“騎虎難下之勢”時,旁批道:“不要輕易騎上去。”

然而,曹操還是騎上了老虎,結果落得個千古奸雄的罵名。林彪也騎了上去,最終被摔了個粉身碎骨……

相對於曹操來說,劉備和孫權要幸運得多。曹操做丞相、封魏王,起碼在名義上是經過了漢獻帝的正式冊封。而劉備平定西蜀之後,沒經漢獻帝的批准,便在成都自稱“漢中王”,怎麼就沒有人說劉備是“僭越”呢?後來,劉備和孫權都登基做了小王朝的皇帝,有誰說過他們是“國賊”、“奸雄”、“叛逆”?甚至從未想過要匡扶漢室的袁紹、袁術、劉表、呂布等人,也沒有被加上“漢賊”的惡名。

有句俗語:“瞞之智正瞞之愚。”曹丞相耍的這點小聰明,讓他一生“騎虎難下”,真可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而史家及後人皆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乃深謀遠慮之舉,不亦惑乎?

有人可能要舉袁紹不迎漢獻帝而敗、曹操迎漢獻帝而勝的例子來說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成功。其實,曹操之勝,袁紹之敗,與迎不迎漢獻帝並無必然聯絡。正如曹操所分析的那樣:“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如果說曹操戰勝袁紹是因為曹操挾持著漢獻帝、擁有政治上的優勢的話,那麼,曹操與孫、劉赤壁大戰之時,不也有這種政治上的優勢嗎?劉備、孫權並不買那個有名無實的漢獻帝的賬,該打就打,結果讓使赤壁之戰成為曹操一生中最為慘重的敗績。也正因為此次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之局。

曹操挾持漢獻帝達24年之久,廢之易如反掌,曹操卻始終不敢。在他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之時,只好將代漢的歷史使命交給了兒子曹丕。

呂不韋也騎上了老虎。只是當他發現之時,也已經騎虎難下了。

其實,自從呂不韋得意洋洋地收穫其風險投資所帶來的巨大利潤的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就已經註定了。

當初呂不韋提出要幫助子楚時,子楚的許諾是“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而當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順利繼承秦國的王位之後,子楚雖然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侯,但並沒有將秦國一半的土地封給呂不韋,只是給了呂不韋河南洛陽十萬戶的封地。

恐怕此時,子楚與呂不韋的蜜月期也該結束了。

子楚一即位便封賞呂不韋,其實是在兌現自己的諾言。然而,他的諾言是無法兌現的。在秦國還不是他的私有財產的時候,他可以慷別人之慨,許下分秦國一半給呂不韋的諾言。而一旦秦國真的成了他的天下,他真的能兌現這樣的諾言、將秦國一分為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雖然在呂不韋看來,這樣的收益也足以令他志得意滿了。但已成為秦王的子楚,一定會為自己當年的大言懊悔不已。君無戲言啊!

經國巨賈呂不韋(30)

子楚此時,說不定對呂不韋已經產生了猜忌之心:沒有兌現當初的諾言,呂不韋會不會心生怨望?

俗話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