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篡賊”,也沒有一心一意輔佐漢獻帝成為“忠臣”;既沒有一統天下成為一個絕對的成功者,也沒有被人消滅成為一個絕對的失敗者。所以,曹操在歷史上就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用傳統的“成敗標準”和“忠奸標準”來評價曹操,似乎都不合適。
偉人也好,凡人也好;好人也罷,壞人也罷,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麼,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好人還是壞人,都應該具有人性的優點和弱點,曹操當然也不例外。
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傑。曹操是在當時的亂世中應運而生的人物,其本性還是個欲扶大廈於傾危、拯百姓於水火的仁人志士。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經國巨賈呂不韋(29)
建安十五年,因為人們盛傳曹操將“有不遜之志”,曹操特意寫了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自剖心跡,說明自己並無代漢的野心,只不過“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就是曹操當時的心願。
考其投身行伍後的言行,與其志向是一致的。討黃巾軍時,曹操身先士卒,屢立軍功。平定黃巾後,曹操見朝中宦官專權,政治黑暗,遂辭官歸隱,“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視官職如敝屣。董卓進京後,欲篡漢自立,諸侯或擁兵自重,或興兵###,剛剛趨於安定的漢朝江山又將分崩離析。曹操為了維護漢朝社稷,毅然加入到###董卓的陣營之中。在諸侯之中,袁紹、袁術等各懷異志,首鼠兩端,只有曹操與孫堅對漢朝忠心耿耿,作戰最為勇敢。對此,王夫之評價道:“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堅而已矣!其次則操而已矣!豈袁紹等之力不逮操與堅哉?操與堅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非紹、術挾奸心以養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堅得其一。”王夫之之言,頗有點好心有好報的意思。
而劉備呢?小時候與小朋友們在村頭玩遊戲,便說自己是皇帝,村頭的大桑樹是其“羽葆蓋車”。他的兩個兒子,一叫劉封,一叫劉禪。封禪是古時皇帝祭奠天地的禮儀,可見劉備一直想著要做皇帝。如果按封建道德來評價他的話,劉備早就有“不臣之心”。
袁紹雖然才疏,但是志大,討董卓之時即生異志,得到玉璽後愛不釋手,醜態畢露,因此為曹操所看不起。袁紹之弟袁術更是稱帝心切,早就在壽春稱帝,結果不久便被曹操所滅。與曹操比起來,袁紹、袁術可謂“亂臣賊子”。
孫權如何?且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他不聽招呼、公然與朝廷的軍隊展開赤壁大戰,於漢獻帝尚在位之時,他竟居心叵測地公然寫信勸曹操稱帝,壓根就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裡。
與袁紹、袁術、劉備、孫權這些人相比,曹操是最沒有野心的,也是對漢室貢獻最大的一個人。曹操曾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並非誇張之言。不僅曹操至死沒有稱帝,在他活著的時候,劉備、孫權也不敢稱帝。如果不是曹操在漢獻帝走投無路的時候收留之,漢獻帝根本不會再做上二十五年的皇帝。如此說來,說曹操“名託漢相,實為漢賊”,實在是冤枉了他。
曹操做的最失策的一件事,便是將如同喪家狗一樣的漢獻帝接到許昌,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自迎漢獻帝到許都後,真的可以號令諸侯了嗎?
恰恰相反。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身邊後,天下共知,曹操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皆罵曹操為“漢賊”,紛紛擁軍自重,無人聽從曹操的號令。
建安元年(196年),即曹操迎漢獻帝的那一年,曹操讓漢獻帝封自己為大將軍、武平侯。為了安撫勢力最大的袁紹,又讓獻帝封袁紹為太尉、鄴侯。誰知袁紹對此並不領情,罵道:“曹操……今乃挾天子以令我乎!”竟拒而不受。曹操只好將自己的“大將軍”封號讓與袁紹。
次年,董卓的部將張繡便率部襲擊曹操,袁紹的弟弟袁術則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
第三年,盤據荊州的“名士”劉表公開支援張繡,與曹操開戰;呂布也與曹操大動干戈。孫策則乘機佔據江東,初步奠定了東吳的基業。
第四年,劉備叛曹操,歸袁紹。袁紹因戰勝公孫瓚,實力大增,遂親率大軍進攻許都。
第五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大戰,曹操獲勝。此役後,曹操又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東征西殺,才大體平定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佔領荊州後,想趁熱打鐵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