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1 / 4)

���

第二,諸葛亮大概勸諫過劉備,但劉備沒有聽從。所以諸葛亮說,如果法正活著,一定會勸阻劉備,劉備可能會聽法正的勸說。

第三,劉備雖然聲稱得到諸葛亮後“如魚得水”,但關鍵時刻,諸葛亮說的話還不如法正的意見。由此可見,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似乎並不那麼“如魚得水”。

劉備臨終時向諸葛亮託孤,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既是託孤,又說若其子不才,諸葛亮可取而代之。後人認為,劉備臨終之語,透出了對諸葛亮並不十分信任的弦外之音。所以諸葛丞相急忙哭著表白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固然好,但終究比不上與關羽、張飛的關係。荊州地處魏、吳之間,乃兵家必爭之地。劉備佔有荊州後,守衛荊州的最佳人選無疑是諸葛亮,但劉備卻令關羽留守荊州,箇中玄機真是耐人尋味。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定孫劉之交者,武侯也。有事於曹,而不得復開釁於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趙雲)與飛(張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餘,非凡不必武侯也……然則先主豈不能將羽(關羽)哉?且信武侯而終無能用也。疑武侯之交固於吳,而不足以快己之志也……先主之信武侯也,不如其信羽,明矣!”

孫劉之盟是諸葛亮訂的,而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諸葛亮與東吳關係比較好盡人皆知。劉備可能覺得如果諸葛亮留守荊州,以諸葛亮與東吳的關係,說不定會做出有損蜀漢的事來。所以,劉備寧願用一個有勇無謀的拔扈將軍關羽留守荊州,也不願用諸葛亮。

劉備東征孫權時,盡起傾國之軍,卻沒帶諸葛亮,這也令人有所不解。所以說,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雖然歷來被稱為君臣關係的典範,但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美滿和諧。

再者說,劉備創業未半便死了,如果他統一了天下,他與諸葛亮到底還能不能和諧相處,更是難說。

一般來說,君臣關係之難處,不在創業之時,而在守成之日。

由於專制暴君握有生殺予奪之大權,所以,“功成不居”、“功成身退”成了功臣們得以善終的唯一出路。史上倒也有些成功的例子,如范蠡、孫武的飄然引退,張良、韓世忠的與世無爭,蕭何、郭子儀的謹小慎微……

而更多的情況是幫助漢高祖打下天下的淮陰侯韓信被殺前講的那句話:“狡免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有的甚至於敵國未破,而功臣先亡……

功臣命喪暴君、昏君、甚至“明君”之手的例子太多了,這此不妨隨手拈來一批,如伍子胥、文種、商鞅、白起、李牧、韓信、晁錯、周亞夫、灌夫、竇嬰、李廣、桑弘羊、趙廣漢、韓延壽、楊惲、蕭望之、楊震、鄧騭、楊修、崔浩、爾朱榮、斛律光、高熲、賀若弼、長孫無忌、郭崇韜、岳飛、趙鼎、李善長、劉基、朱文正、傅友德、朱亮祖、藍玉、解縉、于謙、夏言、曾銑、張經、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熊廷弼、袁崇煥……可謂不勝列舉!

有的功臣則在君王的猜忌下度日如年,不得不鋌而走險,舉兵反叛,結果被“王師”名正言順地消滅,如彭越、英布;也有些權臣,生前雖然獨掌大權,但死後遭到皇帝的清算,如霍光、張居正;也有的則乾脆或明或暗地進行改朝換代,如王莽、曹操……

曹操生前雖然沒有廢掉漢獻帝改朝換代,但他說得很明白:“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周文王生前雖然未滅掉殷紂王建立周王朝,但他已經為弟弟周武王滅殷奠定了基礎。曹操說他要做周文王,即說他在世時不會廢掉漢獻帝,而是將這一歷史使命留給自己的兒子。

說到曹操,筆者倒想多說幾句。

人們評價歷史人物一般採用兩個標準,一是“成敗標準”,一是“忠奸標準”。成則英雄敗則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這幾乎成了一條定律;對臣子而言,則以“忠奸”為分水嶺,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

如果曹操果敢地取代漢獻帝即皇帝位,然後掃平劉備、孫權,統一天下,將帝位傳個一二百年,那麼,曹操理所當然是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與“黃袍加身”的“宋祖”又有什麼分別呢?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歷史上的地位恐怕要遠遠高於宋太祖。果真如此的話,誰還說曹操是“漢賊”、“奸雄”?

可惜曹操是武大郎攀槓子——上下不夠頭。他既沒有代漢稱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