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都要像淑女。視覺上,感覺上都是要符合淑女的定位。你選的服裝款式要符合淑女形象,顏色也要符合。你要是下身穿個紅褲子,上身穿個綠小褂,再化個藍臉蛋妝,頭上還帶兩朵花,那這就不對了,那就偏離了你的定位。
淑女有淑女被大家認同的條件,大家都有一個習慣性的認同,這些都是已經約定俗成的,你要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定位去創造淑女形象。企業的定位也是如此,從內在資源到營銷行為,都要與定位相匹配、相統合。
■ 所有的行為都需要管理
如何才能像個淑女,還必須要有一定的素質條件,要讓人看你是個淑女,你就要去學習,豐富內涵。只要你定位做一個淑女,就要為此付出努力。企業的營銷行為也一樣,你定位了一個概念,在市場上的所有表現就都要符合這個概念,品牌展示行為、形式及色彩條件,產品的對應度,訴求語言的表現形式,銷售行為等所有的方面都要與定位相符合。同時,企業的內涵條件和服務表現也要讓消費者感受到你的品牌的定位,你的產品的品質等也要能體現你的定位。
如果你的定位是李逵,那你也要為此付出代價、付出努力。你所有的表現行為都是要很粗獷的那種,體現出大刀闊斧的氣勢。產品定位也是同樣道理,要讓消費者認知你的產品,就要為這個產品的定位付出努力。這是很關鍵性的問題,企業需要把握好。
改變定位的代價你想過嗎
第4節改變定位的代價你想過嗎
■ 定位之後不要輕易改變
改變定位是不容易的,因為改變定位是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可口可樂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可口可樂的定位是中學生,為什麼是中學生?是因為中學生自我可以決定購買這個產品。一個人從出生到嬰兒時期自己不能對購買進行決策,決定權在父母;到了兒童時期自己可以建議父母購買什麼產品,但決策權還是在父母,也就是說你僅僅是影響購買者和決策者;只有到了中學時,你才可以向父母要錢,自己進行決策,也可以自主消費。這個時期你既是決策者,又是購買者和消費者,所以可口可樂對應的年齡層是中學生。可口可樂這個時候就開始教育他們,讓這個人群從一開始有消費能力的時候就接受這個產品的教育,等他們長大後就永遠忘不了這個產品了。這就是一個感性化的關於快速流轉品的定位方向。一百多年來可口可樂一直在沿用這個定位,永不改變。因為他們知道,要改變就要為此付出代價,如果改變了中學生的定位,中學生就不喜歡你了,中學生這個激情的群體不喜歡可口可樂了,可以被感染的中年人、老年人也就都不喝了,兒童也不會喝了。果真如此,產品就會逐漸在這個市場上消失。因此說,定位一旦作出,就不要輕易改變。
■ 產品定位要與市場定位一致
有的企業在市場上做了一段時間後,就想嘗試著去改變這個定位,但往往不成功,反而浪費了很多資源。國內有個產品品牌叫“娃哈哈”,“娃哈哈”這個品牌的產品多數是完全感性化的。“娃哈哈”最早是做保健品的,訴求是“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是給兒童的一個保健產品。然後慢慢地做大了。大了之後開始擴寬產品線,生產其他的產品。開始是在品牌下加了一個飲料,後來其他的產品也加進來了,既有針對兒童的,也有成年人的,有些做成功了,但多數是不成功的。原因還是因為定位,“娃哈哈”這個品牌的定位很模糊,分不清它是感性化的定位還是理性化的定位。如果是感性化的定位,“娃哈哈”讓消費者感性接受就行了;如果是理性化的定位,“娃哈哈”這個品牌是針對兒童市場的,就不能提升到成年人的概念當中。這種分不清產品定位的傾向給“娃哈哈”這個品牌造成了很多的困惑。
■ 產品定位可以改變,而市場定位不能改變
感性接受品牌是需要在一個感性消費層面的產品類別裡面得到消費者的認同感,產品的定位是可以作一定的改變的,但也不能說可以隨意改變。
“康師傅”一開始就是一個感性消費的產品“泡麵”,其品牌被感性化接受之後,又出來一個感性化的茶飲,消費者在接受的時候就會覺得“康師傅”是一個牌子,而不會去理性地分析這個大師傅會不會生產茶飲。但是,如果“康師傅”去擴大產品線,去做服裝了,去做其他的別的什麼理性化的產品的話,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定位了人群之後,在同一個人群裡面可以去替換,可以增加產品,但是要同是感性化接受的產品,在“康師傅”定位裡面,同是一個人群,都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