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1 / 4)

小說:汴京風騷 作者:莫再講

中處於難堪的境地。他倆都贊成樞密使呂公著、知開封府文彥博的奏議,反對“輕動干戈”,招致了王珪、蔡確、張璪、蒲宗孟的強烈不滿,以至視他倆為呂公著、文彥博的同黨。皇帝趙頊聽從了王珪、蔡確等人的主張,發起了討伐西夏的戰爭,貶呂公著出知定州,貶文彥博出知洛陽留守禦史臺,貶章惇出知蔡州,出王安禮知開封府接替文彥博。半個月前,皇帝趙頊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把章惇從蔡州調回,召王安禮復入朝廷,並官復原職,擬讓他倆分別擔任門下侍郎,尚書右丞之職。

寒風嗚嗚。

風鈴悽愴。

御堂裡沉寂寧靜。梁惟簡站在高臺御案一側,奉旨朗讀河東轉運使趙囗飛馬送來的“塘報”,聲震殿宇:……諸路奉命大舉,直逼靈州,方士氣精勇,橫裂四出,勢如壓印,既閱月矣,雖捷獲不補失亡。今鋒銳銷軟,民力凋耗,糧積不繼,將士已面臨斷炊之虞。堪疑慮者,敵避交鋒,退跡無蹤,堅壁清野,我軍所得城堡村落,無糧秣可補,無柴草可燃,冰結雪漫,如處絕境。更可哀者,五路監軍李憲及所率熙秦兵馬,失約未至,不知何去,致使大軍無命可奉,諸路舉止失協,若復深入,恐速他變。另獲訊息,夏主秉常再執國政,西夏朝廷紛爭已復和解……

這份“塘報”,字字滾雷,句句驚心,宰執大臣們全都傻了。王珪失魂落魄,蔡確冷汗溼額,張璪左右顧盼而驚慌無狀,蒲宗孟目瞪口呆而六神無依,章惇、王安禮也同樣惶恐茫然。

皇帝趙頊以拳擊案,聲色俱厲:“監軍失職,諸路不協,糧秣不繼,士氣低沉,敵軍詭詐,朝廷仍在鼓中!禹王先生,你的‘以供軍食有餘’的糧秣現在哪裡?你總理朝政,如何扭轉這‘兵陷險境’之危,朕在等候你的應變之策!”

王珪跪僕的腰身彎得更低了。

近幾年來,他耳朵聽的,是皇上的諭示,口裡說的,是皇上的御旨,他的一顆頭顱,似乎早已不再主動思索,哪裡還會蹦出一個“應變之策”來!

此時,他聽得真切,皇上已把前方“糧秣不繼”的罪責放在他的頭上,他不敢辯解,只能硬著頭皮答對:“臣,正在想……”

皇帝趙頊怒極,氣淤心胸,兩眼冒火,太陽穴上的青筋暴起,牙關咬得吱吱作響。他極力控制著自己,把目光轉向低頭沉默的蔡確,聲音有些發抖:“蔡卿持正,你聽清‘塘報’了嗎?‘夏主秉常再執國政’、‘西夏朝廷紛爭已復和解’,敵人終不似我們所想得那樣愚蠢!敵情在變,我們將何以區處?卿也要作壁上觀嗎?”

蔡確畢竟比王珪機敏,用不停的叩頭掩飾著心頭的驚恐和焦思:皇上話中有話,不僅暗示自己在“用兵西夏”諫奏上的失誤,也暗示著對自己現時無能的不滿。自己何嘗不想立即拿出一個萬全的“應變之策”來,何嘗不想在群臣噤口結舌之際顯示才智,只恨一不知兵事,二不識戰陣,“策”無出啊!

在此皇上震怒之時,最好的答對是自咎自罪。

蔡確在不停地叩頭中高叫著:“臣愚陋,有負聖望,臣罪當誅……”此時,跪僕在蔡確身旁的章惇挺身站起,跨步出列,從懷中掏出一份厚厚的“奏表”,拱手稟奏:“臣章惇稟奏聖上,臣今日於政事堂當值,在翻閱近來待處理的文書奏章中,偶見一份關於‘用兵西夏’的奏表。此表所見奇特,所謀高遠,所論真切,所據充分,其忠耿之心躍於紙上,其所料之事似先卜而知。臣驚其呈表人之超群才智,攜帶上殿,特斗膽呈獻於聖上。”

宰執大臣王珪、蔡確、張璪、蒲宗孟都驚詫地抬起頭來。

皇帝趙頊凝目望著章惇,一層感激和寬慰之色浮於眉頭,章惇,今雖召回朝廷,心仍有餘悸,奏議而託名詞,情之然也。他神情依然肅穆,聲音卻緩和地說道:“子厚先生奏議,朕樂於聽聞,請先生代為稟奏吧!”

章惇謝恩,開啟奏表,高聲讀起:……臣竊觀善用兵者,莫如曹操,其破滅袁氏,最有巧思。請試為陛下論之。袁紹以十倍之眾,大敗於官渡,僅以身免。而操斂兵不追者,何也?所以緩紹而亂其國也。紹歸國益驕,忠賢就戮,嫡庶並爭,不及八年,而袁民無遺種矣!向使操急之,紹既未可以一舉蕩滅,若懼而修政,用田豐而立袁譚,則成敗末可知也。其後北征烏桓,討袁尚、袁熙,尚、熙走遼東,或勸操遂平之,操曰:“彼素畏尚等,吾今急之則合,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遂引兵還。曰:“吾方使公孫康斬進其首。”已而果然,若操者,可謂巧於滅國矣。……

章惇朗讀著,王珪神色大駭,甚於皇上剛才的詢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