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3 / 4)

小說:汴京風騷 作者:莫再講

同情蘇軾的官員耷拉了腦袋。

知諫院張璪亦附舒亶之意而出,乘勝追剿蘇軾的黨羽:“臣知諫院張璪稟奏。收受蘇軾譏諷朝政文字者,除王詵、王鞏外,還有司馬光、張方平、範鎮、錢藻、陳襄、曾鞏、孫覺、李常、劉攽、劉摯、蘇轍等人。這些人臣,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辱在公卿士大夫之列,其所懷怨恨如此,顧可置而不誅乎?臣以為,當嚴懲司馬光、張方平、範鎮、劉攽等人……”

李定、舒亶、張璪的追隨者哄地一聲從殿掌中央站起,神情激憤,同時拱手,同時稟奏,異口同聲,請求皇上誅殺蘇軾、王詵、王鞏,嚴懲司馬光、張方平、範鎮、劉攽等人,喊聲震動著延和殿。但由於人數約為十之二三,氣勢單薄,反而襯托了同情蘇軾者的人數眾多。但這眾多的蘇軾同情者,似乎都認為眼前演出的這些“把戲”,是皇上與御史臺、諫院早有所謀。故箝口禁聲,用沉默表示著不滿和抗議。

皇帝趙頊似乎察覺了多數官員的這種心境,抬頭望著沉寂的群臣突然詢問:“諸卿還有異議嗎?”

樞密使馮京突然站起,高聲稟奏:“臣樞密使馮京另有稟奏。御史臺彈劾蘇軾以詩賦文字譏諷朝政,臣不敢為其辯解。但彈劾蘇軾犯有‘詆訕君父’之罪,臣不敢苟同,不知御史臺有何罪證?”

副宰相王珪霍地站起,跨步而出,拱手稟奏皇上:“蘇軾詆訕君父毋庸置疑,有其所作《雙檜》一詩可為罪證。”

皇帝趙頊神情嚴峻了:“其詩何雲?”

王珪高聲誦出蘇軾詩作: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元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皇帝趙頊品味思索……

王珪高聲參奏:“聖上明鑑。陛下飛龍在天,而蘇軾卻求地下之蟄龍,這不是明目張膽地心懷不滿、‘詆訕君父’嗎?”

三司使章惇急忙站起,拱手反駁王珪:“臣三司使章惇稟奏聖上。龍者,非獨人君,人臣亦可言龍。自古人臣稱‘龍’者多矣!東漢苟淑有兒子八人,均有才名,時稱‘苟氏八龍’;三國時的諸葛亮,字孔明,隱於南陽草廬,人稱‘孔明臥龍’。王大人如此曲解蘇軾之詩,實在令人震驚……”

王珪氣急而攻擊章惇:“稟奏聖上。章惇大人心神驚悚,那是因為章惇大人與蘇軾交誼極深……”

皇帝趙頊此時一聲冷笑,也吟出兩句詩來:“‘天下蒼生待曉霧,不知龍向此中蟠’。王卿,你認為這兩句詩中所謂的‘龍’是指誰呢?”

王珪沉吟片刻,他猜度此兩句詩亦為蘇軾所寫,便硬著頭皮頂上去:“聖上明鑑。曉霧中的龍,自然是‘天龍’了。天龍亦暗喻陛下。其詩在詆訕龍蟠霧中而不雨……”

趙頊慍怒而以拳擊案:“胡說!此兩句詩乃王安石所作,難道王安石也是蘇軾一黨?難道王安石也在‘詆訕朕躬’嗎?詩人之論,安可如此解說!蘇軾自在詠檜,何預朕事!”

皇帝趙頊此語一出,王珪傻眼了,急忙跪倒請罪。李定、舒亶、張璪、何正臣等也都暈頭轉向。他們原是揣摸著皇上意圖投其所好的,現時皇上突然變臉把他們冷不防地甩到了一邊。延和殿裡同情蘇軾的官員,一下子來了精神,挺身睜目,交頭接耳,發出一陣“嗡嗡”聲。

宰相吳充站起,走近御臺,拱手稟奏:“臣吳充奏請聖上:魏武何如人耶?”

“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其人處世之道如何?”

“猜忌成性,寧負天下,何足道哉!”

吳充跪倒叩頭稟奏:“聖上英明天縱。聖上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曹瞞猜忌,猶能容一彌衡,聖上就不能容一蘇軾嗎?”

皇帝趙頊扶案而起,高聲稱讚吳充:“善!卿為宰相,不負朕望。蘇軾一案,拖延四個月未決,唯卿與介甫先生理解朕心。介甫先生從江寧千里呈書於朕,直言諫奏:”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與卿剛才所言相同,朕能無動於心嗎?“

延和殿寧靜無聲,群臣挺胸引頸傾聽著皇帝趙頊的自我剖白:“朕之所治,雖非聖世,但朕決不以文字之罪而殺人,更不會以文字為獄而累罪於天下文人,招致千古不絕之唾罵!”

吳充由衷地叩頭謝恩:“陛下英明天縱,天下歸心,大宋必然中興。臣向聖上祝賀!”

皇帝趙頊接著大聲說出了對蘇軾一案的裁決:“眾卿聽旨:蘇軾以詩賦文字譏諷朝政,有罪當罰。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御史中丞李定、知諫院張璪、監察御史舒亶、監察御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