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不保住他的面子呢?”
卡耐基由此事得到了深刻啟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不必斤斤計較、求全責備。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現下屬的錯誤、工作失誤,批評也是必要的,但並不是說所有的過錯都需要批評。過多的批評既耗時間又費精力,會失去批評的積極意義。當下屬犯了錯誤時,也需要考慮這一點,是否他的這一過錯就一定要予以批評糾正呢?如果有了一點小過失都要計較,那下屬會覺得你是一個吹毛求疵、錙銖必較的上司。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也會破壞你在員工心目中的形象。
管理者指責下屬的過失,目的是喚起他的責任心,讓他在自己的腦子裡形成一種警戒,以後不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批評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因為批評和被批評的過程通常不是在平心靜氣中進行的,並且當下屬遭受到過多批評時,情況更加糟糕。
總盯著下屬的錯誤不是管理者明智的抉擇。人都有被讚揚、被肯定的心理需要,一般情況下,表揚、激勵下屬可能達到比批評更好的效果。
有一則樵夫和母熊的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裡,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老熊對樵夫感激不盡。
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翌日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一聽,心裡怏怏不樂,於是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一下我的頭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後,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口好了嗎?”
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癒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語言。古人說:“口能吐蓮花,也能吐蒺藜。”透過一個人的談吐,最能看出其學識和修養。善良智慧或者溫厚博學的語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礙直抵對方心靈的彼岸。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多讚美,少批評,下面是讚美別人的幾個要點:
(1)開誠佈公地告訴他,讓他知道你對他做事風格的評價。
(2)及時表揚他人。
(3)告訴他們,為什麼說他做得好,要具體指出好在哪裡。
(4)告訴他,其所做的事對自己有多大幫助。
(5)鼓勵他再接再厲。
(6)跟他握手或拍拍肩膀,以此表明,你對他把事情辦好的支援。
當須批評時,我們該如何做 。 想看書來
戒律9.不是所有的錯誤都需要批評,講究批評的方式才能達到效果(2)
批評下屬是一件不太輕鬆也不容易的事情,英國行為學家波特說:“當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餘的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有時會令那些缺乏管理知識和經驗管理者感到無所適從。批評好比一劑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藥物,用之得當,能夠治病救人,用之不妥,則會傷人害人。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批評下屬,就有可能降低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情緒。對於管理者來說,挑毛病儘管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著獨特的作用,但是必須講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極端,“雞蛋裡挑骨頭”,無事找事就會適得其反,挑毛病必須實事求是,在責備的過程中要告知員工改進的方法及奮鬥的目標,在“鞭打快牛”的過程中又不致挫傷人才開拓進取的銳氣。
批評下屬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批評前弄清事實,問清原因。弄清事實是正確批評的基礎。有些管理者一時激動就不分青紅皂白對下屬進行批評,而忽略了對客觀事情本身進行全方位的調查。雖然管理者可能自認為已經清楚地瞭解了事情的客觀真相,但在批評時還是要認真地傾聽下屬對事件的解釋。這樣做有助於管理者瞭解下屬是否已經清楚了自己的錯誤,也有利於管理者進行進一步的批評。
有意思的是,下屬往往會告訴管理者一些管理者可能並不清楚的真相。如果管理者沒有辦法證實這些問題,則應立即結束批評,再作進一步地調查瞭解。當然,有的員工錯了,連問題在哪裡也不知道,此時,作為管理者應及時弄清事情,具體指出毛病在哪裡。
(2)考慮妥當的批評方式。批評務必要因人、因事制宜。比如,性格內向的人對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