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戰爭地理學 作者:水王

誘因。如果雙方都擔心會受到出其不意打擊的損害,那麼就會有采取“收到警報即行發射”政策的危險性,從而導致偶發戰爭的升級。

蘇聯從一開始就在進攻力量上處於落後地位,因而它集中力量於防禦手段上,如雷達、地對空導彈和截擊機。五十年代末,他們發展了反彈道導彈系統,其中一部分在六十年代中期部署在莫斯科周圍。1962年,蘇聯覺察到反彈道導彈系統不能解決問題,於是開始對限制武器表示出興趣。儘管蘇聯的反彈道導彈已證明效果很小,美國還是開始發展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運載工具來壓倒它們。1971年,尼克松和國防部長梅爾文·萊爾德宣稱美國不準備發展第一次打擊力量,也不想採取類似的行動。而與此同時美國卻已開始部署分導式多彈頭導彈。

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打破了威懾力量的均衡,因為如今每一枚這類導彈能夠摧毀若干枚地面上的導彈。要是一枚導彈只攜帶一顆彈頭,加上它有失敗的可能性,那麼用一枚導彈打擊另一枚導彈就決不會有什麼優勢,互相投擲數之比,每一枚導彈的殺傷目標數將始終小於1。而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改變了進攻者的不利地位,只要導彈有足夠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使每個彈頭都能有效地摧毀一個導彈的發射井就行。這樣,互相投擲數之比變得對進攻者有利了。1968年,美國首先試驗了這種武器系統,並在1970年使之處於準備戰鬥狀態。這必定會引起對方的反應。1973年蘇聯也試驗了分導式多彈頭導彈,並分別於1975年和1979年把它們部署於在陸地和潛艇上。到1980年,美國認為蘇聯的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已對美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形成巨大威脅,於是就開始研製MX導彈來關閉這扇防禦“窗戶”。

1973年施萊辛格接替萊爾德後,美國的相互保持均勢的立場發生了急劇變化,核戰爭可以取勝的概念開始形成。1974年9月,施萊辛格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上故意貶低了美國的作戰準備,誇大了蘇聯的潛在能力。他設想的一種情景是,蘇聯的“外科手術”式的第一次打擊將摧毀美國的導彈發射井,但只有八十萬平民死亡。總統害怕反擊會招致對方對美國城鎮的大規模破壞,於是就屈膝投降。核戰爭是可以設想的,其結果是可接受的,以發射井發射的MX導彈也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對這種第一次打擊造成死亡人數的比較合理的估計是二百萬人,這種情況顯然會使美國冒險作出痛苦的、令人敬畏的反應,特別是由於美國三位一體威懾力量中的另外兩個支柱基本上沒有受到損傷,冒這樣的風險更是可能的了。把MX導彈部署在現有的導彈發射井中,而不是放置在細心設計的地面掩體中,使人感到美國更象是準備運用MX導彈對俄國實行第一次打擊。

游擊戰

核武器使力量的微積分中增加了一個基本的斷續函式。它使擁有核武器的人比沒有核武器的人在潛在的毀滅力量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然而,倘若使用核武器,意味著將由造成千百萬人的死亡升級到把對方的社會徹底毀滅,那麼用核武器作為一種威懾力量是不現實的。由於使用核武器也會引起另一個壟斷核武器國家用同樣手段還擊而造成戰爭升級的危險,因此進行威懾更是不現實的了。所以,單單擁有核武器對於壟斷了核武器的競爭者之間爭奪地域來說是無關緊要的,誰在那裡使用核武器就是愚蠢的。把敵國變成不毛之地,使其國土淪喪,這是根本做不到的。單憑火力優勢證明是不能戰勝已經在核巨人的陰影下擴大起來的游擊戰的。我們將在第八章討論游擊戰雙方的戰術和戰略及戰爭的地理情況。游擊戰在戰略上顯然佔有適當的位置,這是由於大國一方面有核優勢而用不上,一方面又願意而且有能力在地面進行戰爭這兩者之間出現了脫節造成的。由此看來,約翰·博伊德所宣揚成功的戰爭並非是物質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觀點成了五角大樓思想騷動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不足為怪的。據認為,今後的出路在於機智而巧妙地尋找敵方弱點,而不是用大規模戰鬥同其進行實力較量,看來孫子的思想是正確的。

第七章 地緣政治學和大戰略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 《孫子·九地篇 第十一》

要確定地緣政治學思想直接影響政策和行動有多大程度是困難的,同樣要確定這類地緣政治學思想是否僅僅反映了時代的基調,也是困難的。決心之閃念是否來自理論,而理論是否只是使統治者的怪想合理化,這並非總是清楚的。但是,有充分理由懷疑,有關地理學一般概念的文字材料和有力的表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