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滋長了政治選擇方面的某些傾向,進而轉化成暴力行動。
馬漢和美國的戰略
自都鐸王朝時期起的英國各屆政府都靠外交和軍事手段謀求一貫的地理目標。他們力圖保住萊茵河河口(該河口與他們隔著北海並遙望毗連歐洲的大西洋),擺脫陸地大國的控制,不管其是西班牙、法國還是德國。為達此目的而憑藉的軍事手段是海軍,它可以對付它們中的任兩個潛在對手。海軍的部署以能控制進出歐洲的海路為前提。美國海外帝國主義的起始和明顯的命運之神要向全球擴張,這些都受到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上尉(上校)的極大影響,馬漢對英國海上強國在歷史上的影響進行了研究。1890年,馬漢指出:英國霸權依靠皇家海軍控制歐亞力量的平衡。美國獲得安全和強大的最佳機會,在於用主力艦隊和靠前部署海軍基地支援英國,控制太平洋。美國實現這一目標中的必然競爭者是日本。在整個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馬漢竭力宣揚必須從古巴穿過巴拿馬(當時這裡正在開鑿運河)到夏威夷建立一系列基地網。馬漢的思想引起了統治階級成員,如亨利·卡伯特·洛奇和西奧多·羅斯福的注意,他們隨後成為他的學說的擁護者和鼓吹者。從更廣一點說,新的市場和新的傳教天地的前景吸引了商業界和宗教界並取得了他們的支援。促使他們行動的導火線是1895年古巴發生的反抗西班牙的起義。擴張主義者把馬漢的視界擴大到包括菲律賓(這得到馬漢的讚許),要求派遣一支遠征軍把星條旗插在菲律賓的土地上。
1917年至1918年在歐洲戰場遠征之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又回到基本上立足於一個洋的舊概念上去了,海軍處於停滯不前狀態,將其在大西洋的利益留給皇家海軍照顧。二十年代初期,軍事謀略者們制定了同日本進行海戰的“橙色計劃”。到三十年代中期,謀略者們制定,只有付出巨大代價,包括最初放棄菲律賓,才能打敗日本。各軍種的目標上的分歧,導致1938年制定出了一個最終妥協的計劃。這就是把陸軍要在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馬“戰略三角”建立集中防禦的目標,與海軍偏向進攻戰,即以航母特混艦隊和登陸行動實施跳島作戰透過太平洋的設想結合起來。
這一意圖是簡單的,但被1939年至1944年發生的諸多事件影響了,使美國的注意力從太平洋轉向大西洋,引出了一系列所謂“長虹”計劃,涉及與敵人、與盟友纏在一起的戰爭,美國防禦戰略的地理範圍的周邊由北美大陸擴大到東半球,設想英國的生存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不管麥克阿瑟怎樣抗辯,參謀長馬歇爾將軍還是斷然決定,美國在太平洋應取純粹的防禦勢態,將主力放在大西洋。這一觀點寫進了1940年底制定的“大計劃”,宣稱要在英軍的密切協同下在歐洲實施大規模的地面作戰。在隨後發生的各種事件中,條理簡單的地緣政治學說在複雜的行動中變得混亂不清。
麥金德和地緣政治學
另一個簡單的但對世界頗有影響的觀點源自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的著作。1904年,他確認歐亞大陸的中、北部平原,船隻難以航行,但騎兵或火車卻是可以透過的,認為這裡是“歷史的中樞”。由此觀點出發,不管其憲法和社會構成如何,俄國作為蒙古帝國的繼承者,對全球施加重大的政治壓力。這種壓力伸向海軍勢力能夠施加影響的歐亞大陸四大邊緣地區。它們是東亞、南亞、中東和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麥金德修正了自己的論點,並給俄國中樞重新起了個名字,稱它為“心臟地帶”。以其為中心,構成新月形,新月形內側包括上面提及的四大邊緣地區,外側由不列顛諸島、撒哈拉南部非洲和日本組成。面對著這一大陸組合的變化,形成了以心臟地帶的陸上強國與新月形的海上強國之間的根本對立,麥金德修正其論點的目的是,警告英國國務活動家們,德國和俄國的聯合已對英國海上帝國構成了威脅。政治鬥爭的中心已從西歐轉移到東歐。誰控制了中心地帶與德國,誰就將統治世界之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能統治世界。
接受和運用這種思想的溫床在德國已經準備好了,因為它有發展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拉策爾的政治地理學傳統。“地緣政治學”是瑞典人魯道夫·克杰倫新創的詞語,用來描述利用地理概念為國家服務。地緣政治學的首要鼓吹者是巴伐利亞軍事貴族政治論者卡爾·豪斯霍弗爾,他曾於二十世紀初作過駐日本和東南亞參謀部門的觀察員。第一世界大戰期間,魯道夫·赫斯是他的副官。戰後,豪斯霍弗爾為使人們承認地緣政治學是國家的強有力工具而四處遊說,並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