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美食最鄉思 作者:鼕鼕

成好看好吃的工藝品,確乎是一個創舉。我們大抵都有過類似經驗,愈有味道的鄉土名吃,其工藝流程愈複雜繁瑣,耗時費力勞神。樑子島醃魚看上去是那麼有條理與章法,訓練有素,那些擺在蔑制的圓狀盛具裡曬著的鹹魚,也一樣是有悅目的審美意趣。

細究樑子島的醃魚方法,就發現它與江南的個人化醃製經驗相差甚大,職業醃製的手法是要其簡潔與流暢,像殺武昌魚,通常是腹上一刀,背部一刀,腹一刀是去內臟,背一刀是進鹹鹽。其它魚種如紅尾魚、鯽魚、鯇魚、鯉魚等,皆從背部下刀。曾見島人孟憲華醃製鯇魚,孟憲華殺鯇魚只乾淨利索三刀,我私下裡給它定義為“孟憲華三刀”。先是魚背一刀,從魚嘴一直到達尾部,就整個的開啟了魚的內部,隨後刀尖沿著魚脊骨內側劃下,再沿著魚脊骨的外側劃下,去其臟腑後撒鹽即可,約10斤魚用1兩6錢鹽。

接下去探問,就發現樑子島人醃製魚的方法幾乎是相同的,彷彿是使的一個生產標準進行標準化醃製。用鹽標準是一個方面,醃製時間又是一個方面。比如,醃製武昌魚需2小時,中型鯉魚8個小時,時間一到,就把魚拿去湖裡洗淨晾曬。樑子島的醃製魚唯一區別只是各家經營有自己的魚品種,有專門醃製紅尾魚及黃尾魚的人家,有專門醃製武昌魚的人家,也有專門醃製鱤魚(鱤魚又名“黃鑽”、“竿魚”,古代稱賢鰥魚,屬魚綱鯉科,腹平,頭似鯇而口大,頰似鯰而色黃,鱗似鱒而稍細,大者三四十斤,性情兇猛,捕食其他魚類)的人家。樑子島上醃製好的武昌魚,他們用塊做單位,賣了60條武昌魚要說成賣了60塊武昌魚。

樑子島醃製的魚類,乾淨、漂亮,無異味,乾溼相宜,有晶亮閃閃,精緻若魚標本,在樑子島的街上走,滿街擺著醃製魚然聞不到魚腥味。記得以前個人醃魚,總是要加大保險係數,鹽要多加,醃製時間多加,又是漫漫長曬,所以吃起來是硬如石,鹹如鹽,臭如腐乳,所謂弄巧成拙便不過如此罷。樑子島的醃製魚可以三吃:一是蒸,佐辣椒油、麻油、茶油、薑絲、豆豉擱飯鍋裡蒸,鹹魚綿軟而臘味外溢,它是令人興奮的;二是燜,將鹹魚切塊,油煎至兩面焦黃,投佐料加水燜,綿了起鍋,此味悠長;三是烤,塗了辣椒油和孜然,愈烤愈是香氣四射,魚油旺盛,是極誘惑人的吃法一種,它暗合了人類隱藏的漁獵時代的記憶。

武昌魚味甲天下,歷史上卻仍有一個宜於吃否的政治話題,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書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武昌魚遂揚其名。以後,又有歷代文人墨客寫詩附和,不知對武昌魚是幸耶還是不幸。

北周庚信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西盟全本。weiaijia。《奉和就豐殿下言志》十首之一)。

唐代岑參詩:“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西盟全本。weiaijia。《送費子歸武昌》)。

宋代蘇軾詩:“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西盟全本。weiaijia。《初到黃州》)。

宋代范成大詩:“卻笑鱸江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西盟全本。weiaijia。《鄂州南樓詩》)。

元代馬祖常詩:“攜幼歸來拜丘陵,南遊莫忘武昌魚”(西盟全本。weiaijia。《送宋顯示夫南歸》)。

明代何景明詩:“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西盟全本。weiaijia。《送衛進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錫詩:“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魚,曾將其書房名為“食魚齋”;

當代毛澤東1958年著詩: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第三部分 飯

第39節 紫雲茶

紫雲茶生於紫雲山上,紫雲山因山上老祖寺而聞名(老祖寺建於隋唐),其又得益於多竹、多松、多石、多霧的紫雲山的雄險,雙尖並列傲視群山的雙尖峰的偉岸,蓮花地的靈秀以及噴雪巖水庫之水的冰清玉潔,山因寺名,寺得山色,於海拔1240米的紫雲山谷中,紫雲茶一襲青鬱依稀在乳霧的清涼中。

紫雲山谷四面環山,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