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3 / 4)

小說:花之語 作者:花旗

 有科名飲,赴試者飲。金門射策令。

李花 無言者飲,李姓飲。啞拳一認五一認對三拳通關。

桃花 多子者飲,新娶者飲。漁翁下網令。

棠棣 有兄弟者照數飲。男子雙名令。

薔薇 笑話譏諷者飲。酉年生人飲。說笑話。

海棠 蜀客飲,告醉者飲。摸海令。

梨花 杭人飲。一字清不倒旗通關。

木蘭 曾從軍者飲,新乘船者飲。各舉美人名,非花者暗罰。

桐花 抱孫者飲,工琴者飲。猜十二拳,遇閏十三拳。

菱花 吃點心者飲,身搖者飲。兩歧令,舉古人詩語兩歧者。

柳花 吳人勸客飲。雲淡風輕,令首一字,次二字,以次行。

牡丹 位尊者飲,子年生者飲。福祿壽令。

酴酥 量大者飲。賣酒令。

棣花 後到者飲。尋花令。

(文字略有改動)

以上諸多酒令,涉及了關於花的各種典故,是中國人關於花的世界觀的縮影,讀來也頗有趣味,諸君飲酒興起之時,不妨一試。

八、閒來鬥百草……唐·崔顥(1)

中國人比花鬥草,在享受自然帶來的娛樂的同時,也多了幾分人文趣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群嬰鬥草圖》,為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所作。畫上一群男孩在湖石花叢間鬥草嬉戲。左上方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及落款:“垂楊奇石草芊萋,紅綠傾籃鬥賈低。赤子之心愛生意,名言那識有濂溪。甲申夏日御題。”根據題款,知此作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農曆五月五日端午前。此畫提供了兒童從採集到鬥草全過程的形象資料,甚為珍貴。

鬥百草,又稱鬥草、鬥花。起源甚早。據說周代已有,《詩經》中大約出現於西周末東周初之間的《周南·疲�q》中說:

采采疲�q,薄言採之。

采采疲�q,薄言掇之。

采采疲�q,薄言捋之。

采采疲�q,薄言袺之。

采采疲�q,薄言襭之。

漢代人申培解釋道:“《疲�q》,童兒鬥草嬉戲歌謠之詞賦也。”疲�q即車前子草。鬥草遊戲最通行的也是兒童最常採用的方式是比較草的韌性。具體玩法是,讓兩草(或花莖)交叉,兩人各捏草之兩頭,用力拉扯,直至一草被拉斷為止,以草不斷的一方為勝。直至漢代,鬥百草也是兒童愛玩的遊戲。

唐劉禹錫詩句有“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說的是春秋末期,吳王和西施就已在宮中玩鬥百草了,這在宋人龔明之的《中吳紀聞》中也有記載。吳王,指夫差,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值其盛時,爭得諸王中的霸主地位。越人與之戰,屢敗,且都城會稽亦被攻下。傳說越王勾踐為復仇,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進於吳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後,在都城西面的硯石山(今蘇州市西靈巖山)特地建館娃宮,與西施整日在宮中作樂,朝綱漸廢,國力空虛,終被越王所滅。

到了南北朝,鬥百草在南方已演變為節期的風俗。宗檁《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每年端午節,民間百姓除了食粽子、飲雄黃酒、舉行賽龍舟外,還形成玩鬥百草的習俗。

這時鬥百草之戲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百草中包括艾草、菖蒲等,可編為人形,釘於門上,用以禳除毒氣;掛五色索於兒童頸、臂等處,可保百歲無災,因稱“百歲索”。百歲索原是以百草編制,後始易為彩繪。這些活動並非完全是迷信,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例如,艾,又稱白艾、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可入藥,性溫、味苦,功能為祛寒溼。將艾擰成繩曬乾,點燃後可以驅蚊蠅,其葉加工如絨,稱“艾絨”,為針灸材料。而在南方,五月之初,時為仲夏,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易於染病,懸艾葉、菖蒲於門前,可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驅除邪氣,消解病毒。這樣,人們到郊野採集百草,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娛樂式的鬥草遊戲,就自然地發生和流行起來。所以《事物紀原》說:“競採百藥,謂百草以蠲除毒氣,故世有鬥草之戲。”頗為有理。

唐至五代十國時,宮中多有鬥草之好。《劉賓客嘉話錄》記雲:“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當時鬥百草又出現了新的方式,這就是互鬥所採花草的品種數量,多者為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