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4 / 4)

小說:花之語 作者:花旗

家。又據《清異錄》卷二載,南漢後主劉鋹,春深時節,令宮女玩鬥花之戲。玩法是,每日凌晨開後苑,讓宮女到苑中花園採摘花草,過不多久,由後主號令同時回宮,鎖上園門。吃罷早飯,讓宮女們集合於殿中,互比所採花草品種的多寡,輸者判罰。每天各大門由宦官把守,宮女出入都要搜身,還要核對姓名,法制甚嚴,以致當時人稱“花禁”。後主劉鋹,史載他在位時,朝政腐敗,宦官擅權,他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宋兵攻下京城番禹(今廣東廣州),繳械投降。

鬥花草其實這時已並不限於五月,劉鋹“花禁”舉行於春三月,便是一例。這是因為,春天裡鶯飛草長,百花盛開,鬥戲的材料具備且更見充足,自然就可著手玩耍了。如貫休《春野》詩:“牛兒小,牛女少,拋牛沙上鬥百草。”由詩題看,說的是春天裡的鬥草。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詩:“社下燒錢鼓似雪,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說的是春社日裡的鬥草。柳永《木蘭花慢·清明》詞:“盈盈鬥草踏青人,豔冶遞逢迎。”說的是清明日裡的鬥草。 。 想看書來

八、閒來鬥百草……唐·崔顥(2)

唐以來,鬥百草似是愈漸成為只是婦女和孩童的玩藝兒了。這在許多詩文中有所反映。上列詩文已可看出。這裡再多引述幾例。唐崔顥《王家少婦》詩:“閒來鬥百草,度日不成汝。”王建《鞦韆》詞:“歸來見小姑,新妝弄百草。”白居易《觀兒戲》詩:“撫塵復鬥草,盡日樂嘻嘻。”杜牧《代人作》詩:“鬥草憐香蕙,簪花間雪梅。”司空圖《燈花》詩:“明朝鬥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宋吳文英《祝英臺近》詞:“鬥草溪根,沙印少蓮步。”元雜劇《金安壽》第二折“梁州第七”:“佳人鬥草,公子妝麼。”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杭州春日,婦女喜鬥草之戲。”都生動地描寫了婦女與孩童玩樂的場面。

唐代還出現了簪花於鬢髮的鬥花比賽,這更是屬於婦女的專項活動。《開元天寶遺事》載:“長安士女,春時鬥花,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皆用於金市名花,植於庭花,以備春之鬥也。”自然,像這種浪擲千金,備春而植,只能是上流社會和豪門之家的行為,順應了他們誇富鬥侈的心理。許多地區的民間也有鬥花之戲。例如,在敦煌的民間,人們春日裡簪花鬥新鬥奇亦頗盛行,而這些花多是從林野中採摘來的,絕無長安城中富家女那般的矯揉造作。有敦煌歌辭《鬥百草》可證:

建寺祈谷生,花林摘浮郎。

有情離合花,無風獨搖草。

喜去喜去覓草,色數莫令少。

佳麗重阿臣,爭花競鬥新。

不怕西山白,惟須東海平。

喜去喜去覓草,覺走鬥花先。

望春希長樂,南樓對北華。

但看結李草,何時憐頡花?

喜去喜去覓草,鬥罷月歸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