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花之語 作者:花旗

最好的一種染色劑。它不僅限於織物的浸染,還可廣泛用於各種生活器物中。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在《鞭賈》一文中說到一條馬鞭,它外表光澤鋥亮,正是由於它是用梔子顏料塗飾的,以致這條馬鞭因“梔其貌”,做足了表面文章,迷惑了不少人,包括一個富賈竟願意開價五萬錢來買下它,實際卻是徒有其表。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以前的文字學家甚至認為,“染”這個字的起源,實託福於梔子,皆因“梔”這種染料乃木本植物,故其字遂得以從木。(見宋·羅願《爾雅翼》卷四:“巵,可染黃。……經霜取之以染,故染字從‘木’,字學家以為木者,巵茜之流也。”)姑不論此說是否確鑿有據,單就此議論本身,便足見染料家族中,梔子在歷史上曾擁有多麼顯赫的地位了。

梔子有不少別名。《本草》稱之為“木丹”,大概是就其果仁深紅而得名。謝靈運《山居賦》稱之為“林蘭”,是就梔子較大的品種而言。陶弘景《別錄》稱之為“越桃”,是側重於原產地,梔子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基本屬於古越之地。至於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鮮支”,據考就是梔子,為何有此稱呼,則不得而知了。

生於山野的梔子,高可達七八尺以上,又稱“山梔子”,即上面謝靈運所說的“林蘭”之類,是優良的樹種,木材色黃質堅,為製作農具和工藝品的好材料。城裡人所熟知的,往往是盆栽的品種,高不盈一尺,枝葉繁茂,開起花來,滿頭滿腦。江浙一帶,從農曆四月下旬,一直開到五月中。接二連三地一起開,而每一朵花,開後可維持十幾天不謝,於是開到後來,整盆是花,讓人目不暇接,倒使人生出希望它別那麼性急,放緩些步調,以便人們慢慢地品味欣賞。

梔子的花六瓣,純白色,蔫時就轉為黃色了。但即便萎落在地,那枯黃的花仍有十足的香氣,令人捨不得扔掉。惜花之人,不妨將它拾起來,夾於書頁中,不過數日,整書都會“芳氣襲人”呢!宋人王義山有《蝶戀花》詞,贊梔子花之風神,並視梔香勝似沉水、龍涎:

移向慈元供壽佛,壓倒群花,端的成清絕。青萼玉苞全未拆,薰風微處留香雪。

未拆香苞香已冽,沉水龍涎,不用金爐爇。花露輕輕和玉屑,金仙付與長生訣。

詞中提及佛事,這同宋代一則廣佈的傳言有關。據說,梔子花即佛經中所說的薝蔔花,產自西域。薝蔔清芬,為佛家所重,於是宋人便張冠李戴,將原產我國的梔子拱手賣身於外土,一變而為取自於天竺(古印度)的泊來品了。當時已有博識者辨雲:“薝蔔者金色,花小而香,西方甚多,非巵也。”(宋·羅願《爾雅翼·釋草》。又宋代僧人法雲所撰《翻譯名義集》,明白寫道:“瞻博,一曰瞻蔔(按即薝蔔),黃色,金花也。”顯然與梔花色白不類)可惜大多數人尤其是信佛者只當耳旁風,俱是不加理會,他們好生事端,聞說梔子與佛事有緣,正中下懷,文人士子更是於翰墨之際念念不忘此一層關係,途徑將梔子雅呼為“禪客”、“禪友”,詩詞中更多有“毗舍遙遙,異香一柱馳名久。”(宋·王十朋《點絳唇》),“身外色香空荏苒,鼻端訊息正菲微”(見宋·楊澤民《浣溪沙》)等佛事禪理方面的附會。其實,他們但凡稱之為薝蔔的,均是梔子花,真正西域的薝蔔,他們之中誰也沒見過,更不消說去加以分辨了。

蜀地梔子曾出現過異種,花為紅色,開於深秋。據《萬花谷》載:“蜀孟昶十月宴芳林園,賞紅梔子花,其花六出而紅,清香如梅。”又《野人閒話》載:“蜀主昇嘗理園苑,異花草畢集其間。一日,有青城山申天師入內進花兩栽,曰:‘紅梔子種,賤臣知聖上理苑囿,輒取名花兩樹,以助佳趣。’賜與束帛,皆至朝市散於貧人,遂不知去處。宣令內園子種之,不覺成樹兩株,其葉婆娑,則梔子花矣。其花斑,花六出,其香襲人。蜀主甚愛重之,或令圖寫於團扇,或繡入於衣服,或以絹素、鵝毛作首飾,謂之紅梔子花。及結實成梔子,則異於常者,用染素,則成赭紅色。甚妍翠,其時大為貴重。”此紅梔子後來再無所聞。是絕種了呢,還是本來就屬於小說家言,想來後者更見可能。

梔子花能水養,早在宋代便常被置於瓶中供人玩賞,即“瓶供”。楊萬里詩曰“有朵篸瓶子,無風忽鼻端”,陸游詩曰“清芬六出水梔子”,便指的是插於水中的瓶供。每至夏初開花,江南的婦女們有采擷花枝簪於鬢角為飾或用花枝穿紮成花籃的風俗,歷來是把梔子作與白蘭花、茉莉花一樣重要的季節性花朵。

梔子的花冠厚重香膩,同是宋代,有人看重的是它雪膚冰肌,美豔可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