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小說:花之語 作者:花旗

鎮江鶴林寺的杜鵑花,其樹“高丈餘,每至春月爛漫”。(見《續仙傳》)又約在唐五代時,越州(治所在今紹興)法華山奉聖寺佛殿前有一株形態特異的杜鵑花樹,“樹高與殿簷等,而色尤紅。花正發時,照耀楹桷牆壁皆赤”,每年花苞將拆時,寺僧都要事先向郡府報告,郡守就會率領僚屬一溜人馬來到杜鵑樹下宴集。界時,郡人也紛紛競相圍觀,年年如此。由於僧人厭其喧擾,又無法制止,便想出一個殺風景的辦法來,間隔一定時日,就偷偷地伐其根柢,致使此花在入宋之後,已凋枯而死。(見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三十七)宋詩人王十朋在杜鵑巖詩注中說,樂清縣(今屬浙江)有杜鵑巖,巖在戲絲巖之東,頂平,因巖山多杜鵑花故名,當地杜鵑花,一名巖花花。又據載,上虞縣(今屬浙江)釣台山上有雙筍石之景觀,石頂長有杜鵑花,“春夏明爛,望之若人立而飾其冠冕者。”(見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三十七)南宋洪邁《容齋隨筆》更描述江南的杜鵑花說:“映山紅,又名紅躑躅,在江東彌山亙野,殆與榛莽相似。”道出了杜鵑花開時那種典型的壯觀場面。此外,清初陳維嶽有《杜鵑花小記》雲:“杜鵑產蜀中,素有名。宜興善權洞杜鵑,生石壁間,花碩大,瓣有淚點,最為佳本,不亞蜀中也。”善權洞,今稱善卷洞,在今江蘇宜興西南面,是著名的遊覽勝地。此花大而瓣有斑點,果然不多見。

經過現代植物學家的調查,已知我國的杜鵑花以長江向南種類較多,長江往北則很少,而以雲南最多,西藏次之,四川排位第三,距此中心越遠,種類就相應遞減。明清時期,有關雲南杜鵑的介紹才開始多起來,這顯然是因為古代西南之地,交通不便,內地人士對其境況不甚了了,以致長期以來,雲南風物多所忽略,並非雲南杜鵑,後來始盛。明成化二十年(1484),張志淳在雲南作《永昌二芳記》,書中記錄杜鵑花有二十種,清吳應枝《滇南雜記》提到滇中杜鵑花種類甚繁,當地常稱為“山丹花”。乾隆《雲南通志》說該省“杜鵑有五色、雙瓣者,永昌、蒙化多至二十餘種”。檀萃《滇海虞衡志》則敘述自己在滇山見到的大片的野杜鵑林:“杜鵑花滿滇山。嘗行環洲鄉,穿林數十里,花高几盈丈,紅雲夾輿,疑入紫霄,行彌日方出林。”由於當地特多,人不知貴,而江南卻無此品種,檀萃因生感慨說:“此種花若移植淮揚,加以剪栽收拾,蟠屈於瓊砌瑤盆,萬瓣朱英,疊為錦,未始不與黃產爭勝!”乾隆年間人張弘在《滇南新語》中更記下了滇西特產的藍色杜鵑:“迤西楚雄、大理等均產杜鵑,種分五色,有藍者,蔚然天碧。”他大加讚賞,稱是“誠宇內奇品,滇中亦不多見”。

嶺南杜鵑也不可不說。明王世懋《閩部疏》提到“閩中大都氣暖,春花皆先時放。方二月下旬已見躑躅”。並說他每於此日坐肩輿行山徑中,只見杜鵑灌叢與喬松互相掩映,“綠波外揚,丹崖內聳”,紅紅綠綠,極富魁力。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記廣中諸山杜鵑,如西樵山有大粉紅者、青者、千葉者;羅浮山多藍紫者、黃者,香山、鳳凰山則有五色者。《閩產異錄》說,福建有紫杜鵑,又名紫躑躅,產福鼎,凡山石乾燥帶土者皆生此花,又有紅、白、黃等杜鵑品種。 。。

十、杜鵑啼時花撲撲……唐·白居易(3)

此外,各地有名的杜鵑亦不勝列舉。如明代的廬山香爐峰頂,有垂生的山石榴,色似石榴花而小。清代,黃山雲外峰有杜鵑花,繞峰而生。湖南衡山巾紫峰,盛長杜鵑花。黔陽山谷有野生者,千葉紅花。楚北各地,花色兼備,千葉者、單花者不一而足,牛羊踐踏,死而復生。

雖說我國是杜鵑花的原產地之一,但到了唐代,野生杜鵑花才被引種到城中去,並引起世人尤其是文人的注意,開始聞名於世。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鵑花,間接證明那時已有人工的種植。稍後有關種植的具體記載開始多了起來。大曆十年(776)進士王建,作宮詞多首,其中一首曰:“太儀前日暖房來,囑向朝陽乞藥栽,敕賜一窠紅躑躅,謝恩未了奏花開。”說明長安宮中已種植紅杜鵑,且得到了皇帝的青睞。又有江蘇鎮江鶴林寺的杜鵑花,《丹徒縣誌》載:“相傳唐貞元元年(785)有外國僧人自天台缽孟中以藥養根來種之。”後來蘇東坡在詩中曾幾次提及此事:“當時只道鶴林仙,能遣秋光放杜鵑。”就是說,天台山附近的野生杜鵑被僧人先以缽盂培養的方式,再帶到了鎮江移植於鶴林寺內。後有東都洛陽城外平泉莊的四時杜鵑花。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記》中說他於“己未歲又得……稽山之四時杜鵑。”己未歲,即唐開成四年(839),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