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儘量少說話,就是怕被識破露餡。
但你要讀書識字,押韻做對,就必須掌握今人的聲韻調。更恐怖的是,除了掌握宋代人的聲韻外,還得掌握古人的……唐代人有唐人的音韻,漢代人有漢人的音韻,先秦人有先秦的音韻,掌握不好那時代的聲韻調,就無法真正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字……因為訓釋詞義,往往需要透過語音來說明問題。
其實,宋代人自己都不怎麼治小學,不去深究經文的含義,也不去探索古人的聲韻,但那只是說一般計程車子。凡是有成就的大學問家,無一不精通音韻學和訓詁學,因為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基礎打不好,上層建築自然談不上多牢固。…;
陳希亮就堅持認為,不通文字、聲韻、訓詁、天文、曆法、數術,不能讀古書,只能人云亦云,不能發前人所未發!
他這是把自家三郎,照著大儒的方向培養啊!
~~~~~~~~~~~~~~~~~~~~~~~~~~~~~~~~~
找出問題來,自然要對症下藥,陳希亮開出了第一份作業——臨《廣韻》正文一遍。
所謂《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共五卷,是開國時官修的一部韻書,也是歷代韻書集大成者。全書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註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基本上是誰看誰吐,望之尚且生畏,哪裡提得起學習的興致?
這當然不符合宋朝,將科舉做成最廣泛事業的目標,所以真宗年間,為了便於士子記誦和掌握,降低應試難度。禮部又頒行了較為簡略的《韻略》,只收字九千五百九十個,較《廣韻》少了許多。
但陳希亮對三郎高標準,嚴要求,自然跳過《韻略》,直接奔《廣韻》去了。
三郎看到這五本韻書,算算時間,一天抄一本,還得用正書,一字不得潦草!不禁心中狂叫:‘你妹啊,還讓我幹別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