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劉誼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不單是外界對接任一事的看法,而是新集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整個煤炭行業非常不景氣,新集積壓了大量的煤炭賣不出去,職工工資也發不出;而新集的改制又進入關鍵階段。此時他成為領導者,改革新集將成為他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他要在消除人們疑慮的過程中,在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建立新的相互信賴關係。他要回報新集,給新集一份滿意的答卷。
就這樣,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兩任老總在安徽省淮南市新集,這個用放大鏡才能在地圖上找得到的彈丸之地,共同為我們導演了一個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
而故事的名字就叫:黑金紅流。上部托起太陽的人:開疆破土創輝煌
歲月留聲。斯賓諾莎說:“如果你希望現在與過去不同,請研究過去。”
那麼,過去究竟有多遠?而歷史,又究竟有多古老?
有人說,春秋戰國,硝煙一世,諸侯國萬馬奔騰,縱橫家朝秦暮楚,就是古老;
有人說,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軒轅氏一統中原,神農氏遍嘗百草,才是古老。
這些古老,有些只是文字的歷史,有些只是口頭的傳說。真正的古老,是宇宙爆炸,太陽誕生,把源源不斷的太陽能埋藏在地球的表層下。這一埋,就是上億年的光陰。這不是文字,也不是傳說,而是我們今天可以感受到的炙熱的能量。這一切,煤炭是唯一的見證者。這一切,只有挖煤的人才有體會。
因此,新集的歷史,也許到今天才二十年,也許到今天已經幾億年。但是,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們可以把太陽石點燃,獻給太陽,獻給未來。
歷史不能重現,但撥雲見日,依然能夠深深感受到:那個風生水起的年代,那群托起太陽的人所擁有的火一樣的激情。
第二章 鼎革維新(1997~2002年)(1)
改,是為了不斷進步;變,是期盼成為永恆。不變則困,變則通,通則久。
只不過,人熟悉了既有的環境,總是害怕改變。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企業也同此理。但是,在新集,改革早已與新集人融為一體。
改革,是新集的靈魂:
1989年,新集所在的王集,成為與小崗村相提並論的工業改革先鋒;
1999年,新集又成為法人治理結構的企業改革先鋒;
2008年,新集的劉莊又成為中國數字化礦井的改革先鋒。
但是,1998年,才是新整合長與革新道路上的真正分水嶺。讓我們把目光拉到驚心動魄的1998年,翻過山脊,前面陽光燦爛。
機制·識勢
十年攜手歷甘辛,鼎足安徽勢三分。
北上請纓徒自若,南歸有鵲報佳音。
今日歡笑民康樂,歸時飛虎未屈身。
園林育成繁花放,東風不負戀春人。這首七律,是劉明善在離開國投新集最高領導職位之時所寫,題目是《戀情》。
是的,奮鬥了十年的地方,終於要離開了,一曲戀歌唱起,怎不令人悵惘?
劉明善為什麼要急流勇退?
答:以改革之名。這是一位改革者畢生的信念。
醞釀:現代企業之路
劉明善畢竟是依靠改革起家的。他早有把新集改造成現代企業制度的想法。
熟悉中國商業當代史的人都不會陌生,1997~1998年,正是中國的國有企業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改革的時間。提起這段時間,人們會記得當時的*副總理在電視機前的頻頻亮相;也會記得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工人下崗;也會記得中國經歷了這次陣痛,必然會站起一大批精幹的大型、新型國有企業。
1998年,中央提出了國有企業三年改革目標,進一步鼓勵兼併、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實施再就業工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較大進展。對煤炭行業而言,國家實行“下放、關井、壓產”的政策。包括新集在內的九十四戶國有重點煤礦以及隨煤炭上收的206個企事業單位全部下放地方管理。並對關井、壓產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有關取締、關閉非法開採和佈局不合理小煤礦的範圍和相應政策已經明確。同時,積極落實“抓大”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國有大中型煤礦的改革與發展。
這正是新集改革的歷史背景。
1997年12月,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誌著新集礦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