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武則天女皇之路 作者:風格1

,推背圖最早出現於唐末五代亂世之際。兩唐書中載有李淳風多部作品,但並無推背圖,反而《宋史·藝文志》中有首見推背圖,然作者佚名。值得注意的是《宋史》同篇文裡同樣列有李淳風的各類著述,獨缺推背圖。可見所謂李淳風所著,無非後人偽作託名而已。加之歷代不斷有人民群眾加工再創作,與其說是預言,不如說是總結。時隔千年,當初宋人看到的宋之後卦象“無一應驗”的推背圖原始版本早已湮滅無痕,如今我們看到的是連清人的黃袍馬褂都畫得分毫不差的乾隆版,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推背圖是頗值得研究的話題,但已與歷史無關了。

二、推背圖之謎(2)

順便八卦一下,大約也就從這個故事開始,袁天罡和李淳風成了同事,後來更演變成好友甚至師兄弟,然而歷史上的袁天罡只是一位民間術士,從未任過官職,唐人對他的傳說也集中在相面上。而李淳風卻高居太史令,為主曆法類官職的頂點,曾奉旨編寫過《晉書》,主持撰寫《麟德歷》,時稱精密,一直使用到開元時僧一行撰《大衍曆》,和袁天罡相比,地位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李淳風著述頗豐,尤精於天文和數學,在他的主持下對中國古代算術著作進行了統一的批註和整理,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等,從此之後算術成為官學,而李淳風整理的這些數學著作,也就成為科舉考試中明算科的考試指定書籍,是為十部算經了。

而民間流行武媚娘歌的說法,則首見於唐人筆記《朝野僉載》中:“永徽後,天下唱《武媚娘歌》,後立武氏為皇后。大帝崩,則天臨朝,改號大周。”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武媚娘歌》在隋代即有出現,其流行則在永徽後,也就是說即使此事屬實,也是在高宗當政之後的事,而非貞觀之時。

至於李君羨之死倒是有載入唐書的,以舊唐書為例,就有兩處提到。一處是《李淳風傳》,一處是《李君羨傳》。

其他的版本里還有太宗將武姓宮人集中起來,命淳風指認的情節,但即使僅就舊唐書中的這兩例,也頗有牴觸之處。前者謠言是來自內府秘記,後者則為李淳風占星所得。在前一個故事中,太宗只聽了李淳風一套“天命難違”的話,就再也不追究了。於是我們便從這故事中看到了李淳風術數的高明和李世民的知天命而行仁政。但若果真如此,李君羨又怎會被殺?難道那時太宗就不怕違背天意了嗎?而以太宗的審慎,如果真的想消滅潛在的威脅,又怎會只除掉一個李君羨就能放心?回想在玄武門事變中,他可是連建成元吉的孩子都一併除去了的。對此,清代的學者趙翼一針見血地說:“唐太宗何果於除宮外之功臣,而昧於除宮內之侍妾也?此不過作傳者欲神其術而附會之!”更有人如此詰難:如是真有此事,長孫無忌在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這個預言提出來作為阻止策立武氏的最有力的論證呢?同理,如果這個謠言真的給武則天帶來那麼多麻煩的話,她再次入宮之後就應該想法子堵住李淳風的嘴,免得他再說些什麼於己不利的預言,但李淳風在高宗朝卻是官運亨通,主持頒行《麟德歷》就是在這個時候,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根本不存在這個預言。

再:唐書中李君羨傳是和劉蘭、張亮等合為一卷,都是屬於私通狂人信妖言意圖謀反而誅,可見當時對此管束甚嚴,並非孤例。而“天授中,家屬詣闕訴冤,武后亦欲自詫,詔復其官爵,以禮改葬。”這句話,尤其可圈可點,真是遺憾劉蘭的家屬沒有想到這樣美妙的故事,既可以幫助死者恢復名譽,又可以側面宣揚武則天的君權神授、王者不死了。按《舊唐書》所記載的李淳風故事,本事見於《感定錄》,今存《太平廣記》卷二一五,《舊唐書》原封不動地把小說家言搬進《李淳風傳》,如同把民間傳說中武則天怕貓的故事採集入史,未免失之於濫。封建史家難以接受武則天的稱帝和嗜殺,只能無可奈何地將其歸於“天命”了,而人們願意相信這些故事,大約也是出於傳統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心態吧!

不過,貞觀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經歷雖然沒有傳說中這麼曲折動人如八點檔連續劇,也絕對說不上美妙。從14歲到26歲,眼看著如花的青春就這麼慢慢逝去,那種絕望而黯淡的心情,實不足為外人道。事實上,如果不是她幸運地遇見了一個人,她的一生,很可能如歷史上那些不曾留下名字的眾多後宮佳麗一樣,默默地終老於宮中或者尼寺。這個人就是新近被立為太子的皇九子李治,和武媚生死榮枯緊密相連糾纏一生的人。

注:

[1]《資治通鑑》卷二百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