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小說:武則天女皇之路 作者:風格1

放出宮人均為年老色衰者,武則天當時只有26歲,當不在放出之列,且高宗為太子時既已“見而悅之”,自不捨得讓她削髮為尼了。[2]

李樹桐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一觀點也流傳甚廣,劍橋隋唐史都記了一筆,但他顯然把高宗放宮人和出先帝嬪妃給弄混了。唐代婦女素好假髻,頭髮的長短不會成為武氏入宮的障礙。而武氏再度入宮之後,十分忌諱曾為太宗嬪御之事,立後詔書裡也自稱先帝宮人,因此絲毫不提曾經入寺為尼,不願再與感業寺有任何聯絡,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武氏曾入感業寺為尼一事載於兩唐書、通鑑、《唐會要》等諸多史籍之中,自唐至今少有人懷疑,要憑藉幾條並不充分甚至理解錯誤的證據,推翻自古以來的定論,未免過於輕率了。

李治性格優柔寡斷,做事拖泥帶水,且他本以仁孝出名,很難想象他剛一登位便有膽量收容父妾難免遭人物議,一面讓武氏隨例入寺以全己令譽,一面私下見面暗中關照,等風頭過去再召入宮,這樣不清不楚首鼠兩端的折衷做法,倒是最符合李治的一向作風。不是沒有真情,但也不乏自私的盤算和顧慮,這便是我理解的李武之情了。若干年後,他的孫子李隆基跟兒媳楊玉環遭遇激情,也採用了這個辦法,讓楊氏出家為道士再曲線入宮,也是有樣學樣,不讓爺爺專美於前了^_^

武媚雖不甘心,但當時的她也只能任人擺佈,懷著一個渺茫的希望在感業寺住下,名為拜佛修行,實為大唐天子之別宅婦,身份既屬尷尬,前途也曖昧不清,唯一能指望的,便是一個男子脆弱易斷的愛情了。然而新君嗣位,要處理要學習的事情太多太多,李治自己也表現得頗為熱心,太宗晚年三日一視朝,李治卻是日日上朝,稱“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3],每日引刺史十人入內,問百姓疾苦,及其政治,可以想見新君初即位躊躇滿志的意態,做事也算有板有眼,並非如舊史所言那般無能,對政事毫無興趣,一心只想塞給別人處理。對於新角色的新鮮感和責任感,沖淡了與情人分離的相思,復召武氏入宮之事一拖再拖,反正他是皇帝,身邊從來不會缺女人,這段時間裡又納了徐婕妤等美人,閒時到感業寺感受一下別樣風情,日子過得倒是滋潤得很。

但對於武媚來說,情況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紅顏易老春易逝,她已經二十七八歲了,按照古人的看法,已經算是大齡了。沒有任何名分,沒有任何保障,不尷不尬不僧不俗地住在尼寺裡,而對方是擁有三千後宮佳麗的皇帝,傳入她耳中的是他昨日納了誰,今日又納了誰的訊息,都是比她更年輕也許更美貌的女子。而她不能過問,更不敢有任何抱怨,如果他不來了怎麼辦?她將何以自處,別人又會怎樣看她?那悠長而寂寞的下半生,她將怎樣度過?“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此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哀婉纏綿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當時的心境。年華已經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無期的承諾什麼時候能夠到來?在李治未去感業寺的日子裡,那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門而望的緇衣女子,一定有無數次,為這樣莫測的未來而顫慄。

二、感業寺之謎(2)

探究武媚當時的心情,說她不著急是絕不可能,然而患得患失之下畢竟不敢催逼太緊,怕引起對方反感,得不償失,因此只能採取這樣委婉曲折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事。《如意娘》是相思也是情挑,詩中那個為情愛顛倒迷失的女子形象(我想你想到患色盲,把紅燈都看成綠燈^_^),是那麼楚楚動人,我見猶憐。可見當時出現在李治面前的武媚,並不是強悍剛烈的強勢女子,展現出的更多的是“腕伸郎膝前,何處不可憐”的溫柔意態。對於這樣一個才華出眾、深情柔婉,而又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壓力的女子,李治無疑是非常滿意的,比之少女的青春和美色另具一種吸引。當時太宗去世已經很久,李治也完全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按估計輿論應該反映不會太大,他開始認真考慮把她引入宮中的事情了。第一步,當然要徵得皇后的同意。[4]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再度入宮(1)

武則天是如何再次入宮的,舊史上已有不同說法。有指王皇后陰令武則天長髮徑直引入宮中的(《唐會要》),有指王皇后建議高宗召入(《資治通鑑》),而兩唐書的《武后本紀》則直指是高宗自行召入(“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根據大唐制度,皇后雖是六宮之主,大事仍需皇帝親自下詔,後來武則天雖貴為皇后,處死已貶入冷宮的王皇后和蕭淑妃仍需向李治促旨便是明證。劉曉慶版電視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