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武則天女皇之路 作者:風格1

百出,想到唯一威脅自己爭儲位的只有幼弟李治,於是跑去威脅李治,此事為太宗獲之。冷靜下來的太宗終於意識到立泰的不妥,認為李泰心性險惡不能相容兄弟,也難以得到朝中關攏重臣的支援,別無選擇之下唯有立治為太子。然而才華橫溢的泰一直是太宗最為鍾愛的兒子,陷入理智與情感中的太宗矛盾萬分,竟欲拔刀自刎,幸有褚遂良奪刀交給晉王李治。重臣長孫無忌等隨即詢問太宗欲以何人為嗣,在承乾、李泰都喪失資格的情況下,太宗宣佈立碩果僅存的嫡子晉王為太子,立即得到了長孫無忌的擁護,稱群臣如有異議,請斬之。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太宗立儲(2)

立儲之事,至此塵埃落定。單獨留下來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便是太宗心目中的託孤重臣人選,房玄齡先於太宗去世,褚遂良黨附長孫無忌,最值得注意的兩個人,便是長孫無忌與李勣。

(1)長孫無忌

在立晉王治為太子的過程中,長孫無忌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從通鑑記載太宗宣佈立儲人選之後,特別要求李治向其拜謝便可約略看出。(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之後太宗不滿李治的仁弱,擔心他控制不了局勢,忍不住在長孫無忌面前抱怨,認為不如吳王恪,當即被長孫頂了回去。

雖說太宗只是說說而已,不大可能廢嫡立庶,將奪嫡的爭權之戰的物件範圍從侷限於嫡子之中,擴大到所有生子之中,帶來政治局面的大動盪,否則也不會只和長孫無忌密語,長孫無忌卻因此留上了心。某日太宗因小過欲殺侍臣,長孫無忌教導李治犯顏直諫,言辭激烈,太宗轉怒為喜,收回成命,對李治刮目相看,從此再也不提更換太子一事了。凡此種種,說沒有長孫無忌,李治絕不可能當上皇帝,決不為過。當然,長孫無忌也是有私心的,雖說泰和治都是他的親外甥,但泰的身邊已有一群支持者,多與無忌政見不合,且泰自恃太宗的寵愛,對這個舅舅並不是十分尊敬,相比之下柔弱的李治要容易控制得多。而這點私心,太宗也有所察覺,在抱怨李治不如吳王英武而長孫表示反對的時候,太宗便說了一句重話:“你這麼反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嗎?”然而無忌作為太宗的多年至交,始終是貞觀群臣中最得太宗信任的人物。

(2)李勣

這幾位在場重臣之中,以李勣的出現,最為突然,這是這位長期駐守幷州長達十六年的大將首次進入政治中樞。李勣成名甚早,早在高祖時代在軍中的威望便可與李靖比肩。然而太宗繼位後,他卻一直留守在幷州,從未做過京官參與過朝中大事。貞觀十五年徵拜兵部尚書,但也未曾赴京。幷州為李唐龍興之地,緊靠突厥及薛彥陀,確實非常重要,但貞觀十七年前,李勣明顯不如李靖侯君集那般受太宗器重。這時徵調入京,一般認為是李靖已老,侯君集被誅殺,太宗不能不倚重李勣了,但大多忽略了一點,李治在為晉王時遙領幷州大都督,正是李勣的頂頭上司。李勣的另一重身份,便是李治幷州大都督府的長史。故此,太宗在貞觀十七年後對李勣大加恩寵,不僅在於李勣文武雙全,在軍中頗具影響力,也是考慮到他與李治的這一重淵源,期望他日後能為兒子保駕護航。李勣至此方得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意同宰相的規定至此而始。然而,李勣雖然進入了中央,但地位遠遠不能和長孫無忌相比。他長期遊離在決策圈之外,和長孫無忌又素無交情,頗覺勢單力孤,因此貞觀十九年太宗徵高麗,他是最積極的響應者,也有藉此立功擴大影響力之意。

另一方面,李泰雖然失勢,但畢竟是太宗自己處置的,支援魏王的官員受牽連不是很多。像馬周、劉洎等等,均被太宗派去輔佐李治,李治的東宮班底,便是由這樣一支矛盾重重的隊伍組成。而在永徽六年立後事中大顯身手的許敬宗,也在此時進入東宮,位居太子右庶子。他既非承乾黨,也非魏王黨,倒是李治自有的班底之一了。太宗徵高麗時命太子監國,“敬宗與高士廉等共知機要”,可見頗得李治信任。然而李治剛剛繼位,許敬宗便被人彈劾貶官,排擠出政治中樞。人人都知許敬宗因擁護武昭儀為後而東山再起,卻忽略了他原本是高宗舊臣這一點,此處特加以闡明。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永徽六年這場立後之爭,或許會有新的看法吧!

貞觀末年諸子爭儲,承乾和魏王各結要臣,文武官員也“各有附託,自為朋黨”,嚴重影響了政局的穩定,迫使太宗最後不得不另選李治以折衷調和。然而李治柔弱的性格,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於是貞觀十七年正式冊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後,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