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治秀,可是現在幾乎所有的文章裡這位不願被吐蕃人看成SB球迷的唐朝皇帝都變成了他父親唐太宗^_^這類事例還有很多。雖說高宗的確對武則天的崛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成王敗寇到這個地步,也難怪他鬱悶。說來高宗朝的文治武功頗為顯赫,而且大部分是顯慶之後長孫失勢而武后尚未獨掌握朝政之際高宗自己取得的,其治國能力較歷代守成之君不遑多讓。太宗晚年,曾讓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治監國,對他處理政務的能力也表示滿意,只是擔心他的性格容易被人操縱,知子莫若父,太宗對於李治的評估的確是很準的。不過,永徽年間他被長孫無忌逐步架空應該說並不完全是他性格的問題,權力交接過程中羽翼未豐的年輕君主被顧命大臣壓制之事歷代均不少見,而李治的情況,尤為特殊,因太宗一開始並沒有把他視為太子人選,很長時間內他沒有屬於自己的強硬班底,他的太子之位,是當年承乾與李泰爭位兩敗俱傷之後才得來的。而長孫無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極其關鍵,可以說沒有無忌的力挺,便不會有李治的登基。事情要從貞觀後期的太子廢立之事講起。
二、太宗立儲(1)
封建制度下太子當立嫡立長,長孫皇后為太宗育下三位嫡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及晉王李治。承乾為人聰穎,多次監國期間也挺受太宗讚許,不幸腿有了毛病,慢慢的走路都有些困難。太宗是個完美主義者,他自己本非嫡長子出身,對立嫡以長的制度並不太看重,情感的天平便漸漸向被譽為“聰敏絕倫”、“文辭美麗”的魏王李泰傾斜,承乾因此憂懼不安,頗有些自暴自棄的舉動,加之李泰不住挑撥,約在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前後,太宗便產生了更換太子的念頭。[3]與此同時,太宗對李泰的恩賞越來越重,屢有逾制之舉,許開文學館,每月賞賜超過皇太子等。隨著太宗的心思越來越不加掩飾的流露,李泰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如駙馬房遺愛、柴令武等,細心的朋友會發覺,這些人正是日後高陽公主謀反一案中的主角^_^對於泰的奪嫡之謀,反對最厲害的便是魏徵和褚遂良,二人均多次勸諫太宗不可對泰有逾制的封賞,一般理解為這是兩位大臣的忠直,然內裡卻另有乾坤——堅持嫡長子制的魏徵一直是太子承乾最有力的支持者,而褚遂良則日後和長孫無忌一起合力將晉王治推上了太子寶座。當時大臣分為兩派,擁護承乾的有魏徵、侯君集、于志寧、杜正倫等,擁護李泰的有劉洎、岑文字、馬周、崔仁師等。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承乾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冒險舉事失敗,###全軍覆沒,侯君集被殺,杜正倫被貶,此二人均為魏徵所薦,太宗於是懷疑魏徵“阿黨”。褚遂良因敢於向太宗進諫,且許多問題上見解與魏徵相同,很受魏徵器重,曾將“前後諍諫言辭”抄示褚遂良。但魏徵死後,太子案發,政治形勢已然大變,已投靠長孫無忌的褚遂良便將此事告發了。此時諸事併發,盛怒之下的太宗下令中止衡山公主與魏徵之子叔玉的婚約,並推倒了魏徵的碑,為封建時代一段十分罕見的君臣之情畫上了一個並不完滿的休止符。
停婚僕碑標誌著擁護太子的大臣集體失勢,其後太子之師于志寧雖因為人正直、才學出眾再度起用,但一直不敢再涉入政治漩渦中,一般都是隨大流唯唯諾諾而已。永徽六年的皇后之爭中,他持中立的態度,但因為是太子忠的老師,所以還是受牽連被貶官。說來於志寧也夠倒黴的,誰讓他品行和才學名聞天下,要給太子找老師第一個都會想到他,於是連當了兩位倒黴蛋太子的老師,再怎麼置身事外也跑不掉^_^而那麼多文武重臣都捲入這場謀反案,也大大動搖了太宗的自信,以往君臣一體的良好關係籠罩上了一層陰影,他開始用疑忌的眼光看待大臣們,信任越來越集中到長孫無忌這樣多年知己兼姻親的身上。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長孫無忌向太宗hard sell李治得以成功。
承乾被廢之後,太宗本有意立愛子泰為太子,公開為愛子在朝堂上吹噓,轉述李泰欲百年後殺子傳位晉王治的承諾,不想褚遂良當面揭穿,——哪有自己已經據有天下之後,竟會殺子傳弟的?這樣說只能證明魏王的心底險惡和虛偽而已。以太宗的政治經驗,原本不難看破這一點,只因惑於一點愛子的私心而已。加之承乾謀反案發後說的一番話,一直在太宗頭腦中盤旋:“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4]太宗想想此話也有理,派人一查,的確查出李泰確有不少不軌舉動。而此時李泰奪嫡心切,難免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