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不抱怨的法則 作者:莫再講

普遍流行的理由。習慣於過分抱怨的人經常是不會聽這些理由的。儘管如此,你還可以有多種選擇:你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確定什麼是你同意的或是不同意的;或者你可以清楚明白地說明一下你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美國第33屆總統亨利·S·杜魯門曾說過:“我從不讓別人陷入困境中,我只說事實,但他們認為那是活受罪。”公元1世紀,一個達觀的奴隸埃皮克特塔斯說過:“一個人要尋找真理,必須先想到它是否適用於任何一個社會。”這說明他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自我覺悟。後來,到了20世紀,當代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在他名為“存在”的研究課題中,表達出“忠實於自我”在存在價值中是非常重要的。

繼續親自尋找,你將會發現一個真理:陳詞濫調地過分抱怨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第三章 逃脫抱怨的牢籠(1)

與我們告訴小孩子要說實話恰恰相反,我們更多時候會盡量歪曲事實真相以逃避責罰。儘管如此,在事實與謊言之間,人們通常偏愛事實。

欺騙像魔鬼一樣在腦海中閃現,為了逃避抱怨,它會以各種偽裝進入現實世界。

一個男人出外旅行提早回到了家,他發現妻子正和一個陌生的男人睡在床上。勃然大怒的他吼道:“你怎麼能和別的男人睡在一起!”他的妻子說:“什麼人?”丈夫說:“那個人。”他的妻子說:“沒有別人啊!”在他們說話的時候,那個男人慌忙穿好衣服從窗戶逃了出去。他的妻子繼續問:“你說的人在哪兒呀?”丈夫站在那裡,開始懷疑自己了。當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去做會直接導致自己受到譴責事情,一些人甚至會用極其可笑的方式使自己免於受到譴責。

尋找逃離抱怨的縫隙

你一定經常聽到這句話:“這該怪誰?”即使你並不是天天都聽到這句話,你也一定會看到許多否認事實和把責任推給別人的例子,或者你在自己的身上也能找到這樣的習慣。

生活中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會為此而爭辯,有時會想:“為什麼該我受責備呀?”當我們犯下錯誤,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判斷失誤,是記憶出了問題,是思想不集中,或是發生了意外。我們不可能通曉一切,因此有時候我們會缺乏某方面的知識。事實上,有許多合理的失誤可以作為我們的證明、解釋、藉口。但是,人們也會故意地製造一些困境,然後用虛假的理由或者尋找某些渠道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假如責備不是那麼令人痛苦,我們也許就不必去尋找辦法來解釋我們前後不一致的或者該受到責備的行為了。但是,責備會導致痛苦和懲罰。為了避免痛苦和懲罰,人們只好用各種辦法來躲避了。我們已經在第一章中看到了一些作為心理欺騙目的的逃避責備的策略,這些逃避責備的努力也包括轉移批評、推卸責任、抱怨別人、妨礙程序、使之合理化、矢口否認、找藉口、大事化小、爭辯以及歪曲事實以逃避責任。豁免理論幫助我們懂得人們經常花大氣力逃避責備的潛在原因。

該理論有以下這些假設:

我們生活在抱怨的文化裡,在這裡,過分抱怨的想法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能力。

避免或者逃避責備是一種很強烈的人類社會動機。

有兩種光線,一種很舒適,一種不舒適,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前者。

豁免策略為人們提供了至少暫時能夠逃避責備並保持良好印象的途徑。

讓我們來看一些豁免的策略,看看我們可以怎樣來理解它們的意思:

“這不是我的錯。”

“我並不想那麼做的。”

“沒有人告訴我不要那麼做。”

“我沒有做過。”

“要不是因為……這事就不會發生了。”

這些句子意味著什麼?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很羞澀的否認。否認是人們用來防止責備的一個很經典的方法。當這種有意識的豁免策略成為一種個人愛好時,經常會引起彼此之間的裂痕。

“我並不想那麼做的”是一種希望獲得寬容的懇求,它不帶有任何負面的企圖,只是對自己清白的一種很含糊的宣稱。

“沒有人告訴我不要那麼做”表明這個人在裝聾作啞。

“我沒有做過”是一種直接的否認。

“要不是因為……這事就不會發生了”是一種透過展示客觀責任來否認自己的責任的方法。

第三章 逃脫抱怨的牢籠(2)

豁免策略會產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