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
美國政府不顧臺灣的地位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後的現狀所肯定的事實,無理製造“臺灣地位未定論”,企圖阻止中國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
毛澤東在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莊嚴宣告:“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毛澤東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宣告說美國不干涉臺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七月上旬,北京中南海。
毛澤東的新居菊香書屋東廂房煙霧繚繞,寬大的書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用毛澤東自己的話說,當年他用這些文房四寶打敗了國民黨四大家族。此時的毛澤東正銜煙而立,默默注視著窗外的茫茫夜色,偉岸的身軀一動不動,如山停嶽峙。面對風雲詭譎的世界局勢,原準備脫掉軍裝的毛澤東又在思考著一個新的軍事課題。
天將五更,月移星稀,中南海的多處燈光都已熄滅了,惟獨豐澤園的燈光還亮著,常常是亮到東方紅、太陽昇的時候。長期的戰爭生活,使毛澤東養成了夜晚工作、白天休息的習慣。這固然是毛澤東個人的生活習慣,但也無意中幫了身邊工作人員一個忙——他夜間審批的檔案,可以交給別人白天去處理,猶如倒班的流水作業,時間差帶來了高效率。正像毛澤東自己所說,他一個人改變了生活習慣,能夠換來別人工作的方便。
美國干預朝鮮內戰的行為本身已經侵犯了主權國家的權利,而更讓所有中國人憤怒不已的是,美國干預朝鮮內戰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針對中國。就在我國政府發表宣告的同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開國領袖們正在密切關注時局的變化,連日來不斷與中央軍委的領導同志研究我國臺灣海峽和朝鮮半島的局勢。
周恩來和聶榮臻正襟危坐,注視著沉思中的毛澤東。毛澤東手裡的香菸冒出藍色煙霧,繚繞不絕。他彈一彈菸灰,踱到地圖前,看著地圖右上方戰火猶酣的朝鮮半島和半島中部長約二百五十公里的三八線,若有所思地說:“孫武子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場戰爭將如何發展,需要嚴密注視,應作好戰局惡化的準備。”
“麥克阿瑟是個戰爭狂,一聞到硝煙味中樞神經就興奮,有人說他是中了戰爭的梅毒。這個亡命徒積極主張發動侵朝戰爭,已命令駐日陸軍第八集團軍沃爾頓·沃克中將入朝指揮作戰。這個沃克據說是得克薩斯州人,性烈好鬥,外號叫鬥牛犬。”總參代總長聶榮臻介紹道。
“不能小看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下去會很快威脅到我國的安全和遠東的和平,還可能引起世界大戰。”毛澤東以他那軍事家的機敏,預感到朝鮮戰爭有升級擴大的可能,他告訴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應該立即召開軍委會,研究加強我東北邊防問題,以作未雨綢繆之計,包括研究安排部隊調動問題,建立指揮機構以及後勤保障問題。”
第一章 火燒鴨綠江(2)
“美國杜魯門總統下令出兵臺灣海峽,又稱臺灣地位未定,這無異於向我下了宣戰書,迫我必須應戰。”周恩來面帶憂色說,“四野作為軍委的戰略預備隊入關南下後,東北地區只留下一個四十二軍搞經濟建設,兵力十分空虛,可以說那裡是有邊無防!”
東北布兵較少,並非軍委主席毛澤東的疏忽。當時他主要考慮到北邊有堅強的後盾蘇聯老大哥,南邊有兄弟鄰邦朝鮮,兩國與我們的關係很好,都是一家人,在那裡不需要放太多的部隊,因此就把四野的主力調到南方去了,為下一步解放臺灣作準備。
沉默半晌,毛澤東又點燃一支菸,詢問道:“恩來之意,是否是說暫緩解放臺灣,移兵北上,為朝鮮局勢突變作準備?”
周恩來點點頭:“一旦朝鮮戰局逆轉,我無後備軍,便會措手不及。為了保衛國防,保衛家門,總參正在考慮派得力的部隊加強東北邊防。”
“你們總參打算用哪個部隊?”毛澤東問聶榮臻。
“作戰部研究了幾次,考慮用原四野的十三兵團,即駐防河南的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和駐防東北的四十二軍。”
“為什麼考慮用十三兵團的部隊?”
“因為這幾支部隊東北人多,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打過仗,對東北地理情況熟悉,對與東北相似的寒冷氣候也完全能夠適應……”
“這個想法好,調四野過去是對的。”毛澤東吮著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