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仁厚與柔弱往往相連。朱元璋對此也不是沒有擔心,特別是他有著那麼多強悍的叔父。據說朱允炆生來臚骨稍偏,朱元璋因此常常叫他“半邊月兒”。一天夜晚,明月初升,有如一支銀鉤在雲間穿行,朱元璋正在讀書,恰巧讀到宋太祖詠月的詩。詩有“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萬國明”這樣的句子,很得朱元璋的讚賞。這時太子和朱允炆都在身邊,他想看看他們的才學,便指著天上的新月,讓他們以新月為題賦詩。
太子賦道:
昨夜延陵失釣鉤,何人移上碧雲頭?
雖然不得團圓象,也有清光照九州。
朱允炆賦道:
誰將玉指甲,搯破碧天痕,
影落江湖裡,魚龍不敢吞。
雖然他們才思敏捷,但朱元璋對他們的詩都覺得不滿意,既缺少蓬勃的活力,又沒有帝王氣象,特別是“不得團圓”、“影落江湖”更是不吉利,因而慘然不樂。
相反,燕王的氣質在吟詩作賦上,也反映出與他們的不同。一次,朱元璋出句,讓子孫們屬對。朱元璋說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對道“雨打羊毛一片氈”。對雖工整,但仍是柔弱無力。而朱棣在一旁則對出了“日照龍鱗萬點金”這樣氣概非凡的句子。朱元璋不免為朱允炆暗暗擔心。
然而,這樣一個仁柔的皇帝,面對強藩,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在一即位就把鞏固自己的地位提到日程上來。大臣們也一再提出這個問題。
首先是朱允炆向黃子澄提起。他說:
“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
“不敢忘。”黃子澄回答。
於是黃子澄與齊泰便開始策劃削藩。
這時,戶部侍郎卓敬也提出了削藩的建議。他說:“燕王智慮絕人,雄才大略,酷類先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夫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建文覽疏大驚,連忙將它裝入袖中,退回後宮。第二天,建文帝召見卓敬,問他這件事,卓敬說:“臣所言天下至計,願陛下察之。” 朱允炆以為,削藩乃軍國機密,尚在謀議之中,絕不能為外人道。卓敬雖為戶部侍郎,但未令參與其事。再者,當時燕王雄踞北方,勢力已成,徙封於南昌也並非輕而易舉之事,而且齊黃諸人已有成算,因而沒有采納卓敬的建議。
此外還有高巍等人都提出了對宗藩的不同處理辦法。
高巍,山西遼州人,在洪武時為表彰他的孝行,曾命他以太學生試職為前軍都督府左斷事。曾對施政提過一些好的意見。後因斷事不稱旨處以遣戍,特旨許弟程代役。建文帝即位,高巍請求還鄉。不久遼州知州又應詔向朝廷推舉他,他因此赴吏部尚書言事,提出他的對宗藩處理的方案。他說:
高皇帝分封諸王,比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逆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於南;在南,子弟分封於北。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願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教之,三犯不改,則告大廟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
這的確是個很好的建議。建文帝雖然表示讚揚,但似乎無意施行。大概他過分相信齊黃的“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之類的話了。
雖然他們提出的對付諸王的辦法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看到了強藩給朝廷造成的危險。
削藩怎樣下手?齊泰主張先對燕王開刀。燕王除掉,其他藩王則不在話下了。黃子澄不同意這樣辦,因為燕府的反跡不明。他主張先削除周、齊、湘、代諸王。這幾個親王,在朱元璋時,就多有不法劣跡,“削之有名。”另外,要問罪則應該是從周王下手。因為周王與燕王同母所生,削了周王就是剪了燕王的手足。從理論上說,這未嘗不是一個穩妥的辦法。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周王朱■也有異謀。周府長史 王翰曾幾次向周王進諫,周王都不聽。王翰眼看禍要及身,便裝瘋逃走了。然而周王的次子汝南王朱有■向朝廷揭發了周王的不軌行為。這正好給朝廷提供了一個機會。朱允炆派曹國公李景隆率師北上備邊,在路經開封時,猝然包圍了周王府。周王被廢為庶人,流放到雲南蒙化,據說當時“妻子異處,穴牆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