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位幾年中漸漸失去了對抗的能力,反而沒有後來的川楚陝白蓮教起義對清朝廷打擊更大。清代的白蓮教起義(1796…1805)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徹底結束了清王朝的鼎盛時代,而洪門這一片天的力量為什麼會消失呢?

洪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主流說法,一種說法是明太祖年號洪武,所以那洪字來起名,這個說法有些牽強,紅花綠葉白蓮藕,三教九流本一家,這是在當時非常著名的一句話,紅就是洪門,綠就是青幫,白蓮藕就是白蓮教,在江西撫州保留得洪門分堂裡保留著與白蓮教一模一樣的圖騰標誌。明太祖曾經大肆屠殺過白蓮眾人,借他老人家的名號,加上老人家的子孫們沒幾個爭氣的,弄得老百姓生活困苦,估計也沒什麼號召力,所以洪門最初給自己定的口號並不是反清復明,而是更有廣泛意義的漢留,也就是漢人兄弟要團結起來,直到鄭成功成為了洪門中的主要力量,才有了“明大復心一”,也就是一心復大明的中心思想。為了迅速集合力量,洪門的入會方式是橫向的,以兄弟結義的形式發展隊伍,不象青幫以縱向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所有洪門並沒有明顯得所謂輩分說。和金庸先生中的丐幫一樣,四海皆兄弟。這樣容易迅速在各地建立洪門的組織,計劃在滿人還未立足前,迅速集合力量反擊。

第二種說法是:“洪門就是漢門,因為喪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漢”字裡要除去‘中土‘就成為洪字了。”這個和最初漢留的中心思想比較契合,不過多少有些詩意傳奇的味道。和洪門的切口如背公事(洪門中字號大爺秘密收人之謂)、拉柺子(行禮)、小噴筒(手槍)、大片子(大刀)、小片子(小刀)、烘天(炮)、春點(又曰切口,即是暗號。江湖中,巾、皮、李、瓜各門均稱之)、種三節竹(洪門三合會收人之謂)等比起來風格相差甚遠,彷彿一個學貫五車的大學者突然敞開長衫,拿把斧子那樣造作,後人們經常用火星上的語言包裝歷史,常常讓歷史變得矯情。

我更認同第三種說法,洪是一個人的名字,洪門的基礎來自於被八旗打散的明朝散兵遊勇們,然後融合了白蓮教的一些教義和力量漸漸成了氣候。這個洪,應該就是那位史可法的幕僚洪英。洪英先生字啟盛,是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人,崇禎四年的進士,入史可法幕的時候,史可法正領兵部尚書銜督師揚州。歷史上都把這位老兄稱作為民族英雄,我覺得還是有些漢人獨尊的狹隘思想在這裡。這位史先生先是以第一權臣的名義扶起了不堪一用的福王鋸長江天塹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擁兵超過三十萬,而清朝入關的總兵力不過十四萬左右,包圍揚州的多鐸不過帶了二萬餘騎,要知道當時清兵還要對付逃回陝西並分散到各省的數十萬李自成的大順軍,軍力對比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後勤供應和財力方面了。

丟了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權,放著河山不去收復,擁兵自重的各個將軍們開始互相殘殺,吞併土地,東林黨和宦官之間還在搞了內部鬥爭,這位掌握明朝命運的史將軍卻拿不出一點辦法。到是為了打擊南下的李自成,又樹起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學究思想,企圖聯合清兵,借他們的力量先剿滅李自成,然後再來個劃江而治,二分天下,最後清兵的二萬騎就這樣輕鬆地渡過長江,史可法終於以一死換取了民族英雄的美名,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講,這個漢人明朝統治真得是那麼讓人留念,如果真是這樣,區區清兵十四萬,其中還有漢軍一萬餘就能輕易地打敗李自成和明朝兩股力量,史可法這個民族英雄究竟對於民族做了哪些貢獻?我是很有疑惑的。

史可法死後,洪英帶著散兵遊勇們逃出揚州,這就是漢留的第一批人,洪英探知左良玉的老部下黃得功駐紮在蕪湖附近,便領眾人前去投奔。不久,黃得功兵敗自刎而亡,洪英以漢留的名義召集餘卒兩萬餘人,繼續抗戰清兵。於順治二年(一###五)年五月十三日被清兵圍困在離蕪湖西南六十餘里的三汊河口,漢留幾乎全軍覆滅。他的兒子洪旭與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色開、突出重圍離開三汊河後,來到浙江抗洲,投奔明璐王,不久明璐王降清,洪旭等人便又離開杭洲投奔鄭成功而去。其他的人散落在南方各地,漸漸形成了一些組織如活動在兩廣為主的三合會、江南的紅花會、大刀會、小刀會、父母、三點、等等。這些組織都預設自己是漢留的一份子,也就是洪門中人。這些組織的成員是以戰敗的明朝流兵、因為戰禍失去工作的無業遊民和破產的農民為主體,各成一體,名義上都屬洪門,實際上都是一盤散沙,白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