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立師改編為第十一縱隊,賀晉年任司令員,陳仁麒任政委,下轄31、32、33師;北滿的三個獨立師則改編為第十二縱隊,鍾偉任司令員,袁昇平任政委,下轄34、35、36師。原有九個縱隊的領導班子也做了相應調整,一縱司令員為李天佑,政委梁必業;二縱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三縱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四縱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六縱司令員黃永勝,政委賴傳珠;七縱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八縱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九縱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十縱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與此同時,又從地方部隊中新成立了1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總兵力不斷壯大,已形成了對國民黨軍的絕對優勢。在戰略上,北線已形成包圍長春、威逼瀋陽之勢;南線則佔據了臺安、北鎮、建昌一帶,威視錦州、北寧路。

1948年1月林彪擬提5師師長鍾偉為縱隊副司令員。鍾偉表示“寧當雞頭,不當牛尾”。林彪直接提拔鍾偉為12縱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僅此一例。

00、2縱5師義縣攻堅戰

決戰到來

經過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作戰,東北野戰軍共殲敵38。8萬餘人,收復城市77座,擴大解放區30。7萬平方公里。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 86%的人口獲得解放,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解放區得到進一步鞏固,工農業生產大力發展,農業播種面積達1億畝以上,城鎮工商業得到大力扶植和迅速恢復。尤其是軍工生產發展更快。解放區擁有鐵路1萬餘公里,佔東北鐵路的95%。東北人民解放軍也得到迅速壯大,到1948年8月,東北軍區暨東北野戰軍總兵力已達103萬人,其中野戰軍已發展到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另有地方武裝和二線補充兵團33萬人。部隊武器裝備得到改善,全軍擁有戰防炮、步兵炮、迫擊炮1600餘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660門,高射炮116門。冬季攻勢後,東北野戰軍主力大部位於瀋陽、長春間,兩個縱隊位於瀋陽、錦州間,一個縱隊位於唐山、昌黎附近,進行了較長時間的休整和軍政訓練,部隊的軍事和政治素質大為提高。東北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反觀國民黨軍,在兩年多時間裡已有57 萬人被消滅在東北戰場。1948年1月,東北主帥再次易人,由衛立煌出任東北“剿總”總司令。經過衛立煌的整編,東北國民黨軍總兵力雖然尚有4個兵團14 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孤立地區內,士氣低落、補給困難,與人民解放軍相比已處於絕對劣勢。蔣介石對東北局勢陷入困境深感憂慮。1948年春曾準備採納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建議,放棄瀋陽,打通北寧線,將東北主力撤往錦州,伺機轉用於華北、華中戰場。而衛立煌等人則認為主力一出瀋陽、長春,即可能被解放軍所殲滅,不可輕舉妄動,力主固守瀋陽,加緊組訓新兵充實部隊,待機而動。為此,衛立煌多次派人和親自向蔣介石陳述意見。蔣介石也顧慮到撤退長、沈在軍事上政治上將帶來嚴重不良後果,同時判斷東北野戰軍冬季攻勢後可能入關尋求機動作戰,維持東北目前態勢,可以鉗制東北野戰軍不致迅速入關,利於穩住關內局勢,因而同意衛立煌集團在東北“暫保現狀”,採取“集中兵力、重點防禦,確保瀋陽、錦州、長春”的戰略方針,企圖“固守瀋陽、長春,打通遼西走廊”。東北國民黨軍已處於欲守無力、欲撤難捨的困境。

東野領導在研究作戰計劃左起羅榮桓、林彪、劉亞樓

上述情況清楚地表明:東北人民解放軍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上都已超過了敵人,同國民黨軍進行大會戰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國民黨軍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態勢,也有利於人民解放軍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軍委和以林彪為首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軍區暨東北野戰軍,經過幾個月的電報往來磋商,最終確定了在東北進行戰略決戰的作戰方針。這一方針的基本點是: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首先截斷北寧線,封閉蔣軍在東北,然後運用攻錦打援的手段,爭取將衛立煌集團就地各個殲滅。

根據這一方針,東北野戰軍於9月 10日擬定作戰計劃如下:第一步,以奔襲動作殲滅北寧線除山海關、錦州、錦西以外各點之敵,切斷關內外敵人聯絡;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錦州和打增援之敵。其部署是:以第3、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