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縣,舊稱義州,位於錦州以北50公里,是錦州至承德、錦州經新立屯至瀋陽的交通樞紐,北寧線和遼西走廊的北部屏障,是錦州北部的重要門戶,也是東北野戰軍長驅直取錦州的必經要道。在國民黨軍看來:“欲保東北,必守錦州,欲守錦州,必保義縣。”攻取義縣,東野就能開啟通往錦州的大門,掃除進軍道路上的重要障礙,為攻錦部隊、特別是炮兵、坦克部隊和後勤供應開闢通道,還能瞭解雲南部隊守城作戰的特點和戰鬥力,為攻打錦州積累經驗。
義縣城牆高約10米、寬約3。5米,系磚石結構,北靠大淩河,城東、西、南面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有四米寬、兩米深的護城河。守軍為範漢傑的嫡系部隊 93軍暫編20師,是1948年3月由阜新撤退防守義縣的半美械裝備部隊。該部老兵多(約佔五分之三),技術戰術均較熟練,未受過重創,戰鬥力較強,總兵力不下七幹人,下轄3個團,直屬山炮營、工兵營、輜重營、通訊連、特務連、野戰醫院等。除正規軍外尚有騎兵支隊、地方保安部隊共1。2萬餘人。守軍從春播起就嚴禁在城下1。5公里範圍內種植高杆莊稼,只准種低矮作物,還強行拆除了零散民房,清除了妨礙射界的較大建築。少將師長王世高認為所部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糧彈充足,並修有堅固工事,加之還有空軍優勢,錦州近在咫尺,支援方便,如錦義地區同時發生戰鬥,關內可經葫蘆島,關外可由瀋陽增援。守義縣是固若金湯,穩如磐石。
暫20師師長王世高
義縣的整個防禦體系是以舊城牆為基礎構成核心陣地,加強和增築城外的許多連排據點,形成主陣地帶。另外在主陣地前方的主要村落構築前進據點。形成一個廣大縱深的立體火網。具體分為五層防線:
第一層:在城關外圍附近設定警戒分隊,大部分是地方武裝,築有一般單人掩體和輕機槍陣地,主要起通風報信作用。
第二層;利用城關外圍的獨立村莊或墳地築有地堡群和佈雷區,地堡是子母結合,均有交通壕、塹壤或外壕,互相貫通; ‘
第三層:利用城關建築物,構築了重點支撐點式的防禦,如在東關鄭家屯,南關東西老爺廟,西南關的吳家小廟和火車站,大橋北頭等地,均築有外壕交通壕、地堡群、鐵絲網、地雷、梅花樁、絆腳索、鹿砦,外壕底部佈滿了尖子向上的木樁、竹扦,還有封鎖底部的暗堡;
第四層:在城牆外四、五米遠處構築了護城壕,深寬各三米多,壕前遍佈各種障礙物, 火力點是明暗結合、上下結合、壕內與城內結合;
第五層;以古老城牆為依託,牆上有各種地堡、單人掩體、交通壕,並在城牆下築有暗道和闇火力點。
各據點間均有電話聯絡,一有情況,即可呼喚城內炮兵支援。
城防工事大體構築完畢之後,暫20師防禦部署如下:以南門至城東北角為分界線,東南守備區指揮官為1團團長趙振華,以3營為東守備隊,2營為南守備隊,1營為預備隊;西北守備區指揮官為2團團長王燦荊,以3營為西守備隊;2營為北守備隊,1營為預備隊。以3團為總預備隊策應各方面之戰鬥,指揮官為團長陳敬熙。山炮陣地配置在城內西北角,迫擊炮陣地多數配置在城牆附近之死角處,師指揮所位於城中心鼓樓西南側。
“東總”決心以9縱隊1個師先包圍義縣,待4縱隊趕到接替圍城任務之後,該師再南下轉向錦州以南之高橋,3縱隊乘火車到達阜新下車、然後兼程趕往義縣,配合第 4縱隊攻城。9月15日,9縱進至義縣以南七里河、餘家屯地區,4縱進至義縣東南羊圈子、老君堡地區,3縱趕到阜新、新立屯一帶,7縱進至法庫周圍地區,8縱先頭師抵達彰武。是日,“東總”改變9縱原定南下錦州以南的作戰任務,改調4縱南下攻殲興城、綏中之敵,9縱則在義縣以南阻擊錦州向北增援之放,義縣戰鬥由3縱統一指揮,並令7縱、8縱急速向義縣前進,準備參加攻城戰鬥。20日,3縱各師抵達義縣附近集結。2縱5師於19日乘火車輸送至新立屯。這樣一來,“東總”使用第3、第7、第8縱隊及第5師、炮縱主力擔負奪取義縣之任務,就顯得用兵過大。
20 日12時30分,3縱致電“東總”,認為奪取義縣很重要、是北寧線上我軍作戰的門戶.希望早日決定攻義縣部隊.以便部署。又因為義縣城不大,守敵戰鬥力不十分強,我使用兵力過大則施展不開,建議以3縱、5師和炮縱攻城即夠用,另以8縱、9縱位於錦州以東、以北地區打援。“東總”即於當天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