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2 / 4)

南800米全長2公里地段實施突破,每團均分為兩個梯隊,以兩個營為第一梯隊,每營各以一個連為突擊連,也就是說全師第一攻擊波為4個突擊連,這4個連的任務是盡最大可能消滅敵前沿火力及守軍,後續部隊過江後立即向馬智裡、直川裡發展進攻,開啟向縱深推進的道路,保障軍主力向縱深攻擊。348團為二梯隊,過江後以一個營向舟月裡進擊,策應115師渡江。部署一定,全師立即投入緊張的戰前準備。

為了加強指揮,副師長張峰、師參謀長薛劍強分別下到346團和347團參與戰前準備,不僅團營連幹部,甚至班排幹部、戰鬥小組長都去江邊看過地形,各自具體的攻擊目標、突破路線、地形水深、懸崖情況、攀爬線路,全部都瞭解掌握清楚。隨後發動群眾採用“提問題,想辦法”的方法討論解決完成任務中可能的困難,如想出用雨布改制成“水襪子”(一種徒涉工具,可耐浸15分鐘)解決在徒涉時的防水問題;用鞋底綁草繩、梯子上綁草捆解決攀爬時的防滑問題;用凡士林和豬油塗抹手腳解決防凍問題;工兵事先偷渡過江剪開鐵絲網並卸掉一些地雷引信,總攻開始後再以炮火進行轟擊以開啟通道解決破障排雷問題等。準備工作甚至細緻到派人實際探察各處江水深度,有冰凌的江面還把冰凌帶回來查驗厚度。此外還特意組織突擊部隊在類似地形上進行逼真的模擬訓練,在儘量接近實戰條件下演練徒涉、渡江衝擊、排障、攀爬、開啟突破口、擴大鞏固突破口等戰術動作。臨戰前,第一梯隊團從班長到團長各級幹部還進行整整三晚上的觀察,以進一步熟悉地形敵情,做到每個戰鬥小組都清楚各自任務,甚至細緻到了哪裡架梯子,從哪裡攀爬懸崖等。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就是構築進攻出發陣地,鑑於敵掌握有制空權,一旦作戰企圖暴露,後果就是災難性的。所以,116師決定攻擊前利用江北岸自然溝改造構築隱蔽的出發陣地,在攻擊前一天夜裡一梯隊就進入出發陣地,經過一天的潛伏於攻擊日黃昏發起戰鬥。雖說土工作業是116師的老傳統,解放戰爭中的116師就是以土工作業近迫戰術成功地組織了靠山屯、昌圖、彰武、義縣、錦州等攻堅戰,這一戰術也因此成為116師攻無不克的法寶利器。但是此次可不同以往,從土工作業開始就必須嚴格隱蔽,在敵航空兵終日低空盤旋偵察的情況進行作業,開挖作業、對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壞以及開挖后土石的處理,均還不能暴露絲毫的戰役企圖,其難度確實不亞於小分隊化裝後深入敵後數十里。開工時間上,挖早了就增加了暴露的可能,挖晚了又會來不及而影響戰役的發起,所以116師對出發陣地進行仔細觀察,精確計算了整個工程量和所需的人力、時間,最後決定在攻擊前開始前三天組織全師二分之一的人員進行土工作業,在距敵150米至300米,正面寬約2500米,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地域,利用自然溝總共構築316個隱蔽部(其中25個可容納400…500人的傷員隱蔽部)、3000個防炮洞、18個營團指揮所、50個彈藥器材儲藏室、80個炮兵發射陣地(其中30個為掘開式,50個為有掩蓋),可以容納下7個步兵營、6個炮兵營、8個炮兵連,總共7500人,70餘門火炮。

相對於此時的“聯合國軍”,志願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戰鬥意志方面。為了充分發動部隊的戰鬥熱情,39軍政委徐斌洲和副政委李雪三組織軍政治部組織部長任茂如、宣傳部長陳潔等起草了一份《為突破臨津江告全軍指戰員》。用簡短、明確、有力的語言,闡明瞭突破臨律江的意義,勝利的條件和作戰的要求,提出了個人、集體記功、授予榮譽稱號的條件,勉勵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所有戰鬥英雄、功臣模範在戰鬥中發揮骨幹帶頭作用。最後一段話滿懷激情地寫道:

全軍指戰員同志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爭取立功的時候來到了!突破臨津江防線的光榮任務在等待著我們,志願軍首長在要求著我們,祖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在盼望著我們,兄弟部隊在激勵著我們.新的光榮在鼓舞著我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堅決響應軍黨委的號召,奮不顧身地完成戰鬥任務吧!勝利一定是我們的,光榮一定是我們的!

這份告全軍指戰員書在第一時間下發到基層各連隊,當天,深受鼓舞的指戰員們寫下的請戰書、決心書、入黨入團申請書,就如紛紛揚揚的雪花一般飛到了軍、師、團各級政治機關。隨後各師政治部主任會議研究分析了部隊思想情況和思想政治工作狀況,對突破臨津江火線政治鼓動的準備工作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會後,師政治部派出得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