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英挺身而出,沒等排長同意便衝了上去。他靈巧地靠近地堡,將爆破筒塞了進去。可剛一轉身,敵人就將爆破筒捅了出來。梁士英迅速揀起,再次塞進地堡,敵人又往外推。機槍仍然在不停地掃射著,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結在了這個戰士的身上。梁士英雙手緊緊握住爆破筒,用全身的力量死死頂住。一瞬間,地堡消失了。梁士英用生命和熱血,為戰友們鋪設通向勝利的道路。解放後,錦州人民為了紀念這位開國英雄,將錦州北門改為“士英門”,將惠安街改為“士英街”。
突破口開啟了,後續部隊如潮水般湧向錦州城內,各連穿插分割,逐個解決頑抗之敵的防守據點。已經完成突破任務的15團,團長樊洪、副團長朱恆興先後負傷,團營幹部傷亡2/3以上。其中,15團主攻連更換了四套班子。14團突破正面西側城牆時,因處於拐角,受到兩側火力的威脅,部隊傷亡陡增。戰鬥剛剛開始,團長薛劍強就負傷被抬下,政委任茂如前後4次負傷,喉管被打穿,就用手勢指揮戰鬥。
在天德合燒鍋,攻擊部隊再遭敵人頑強抵抗,恰巧此時配屬的坦克開進城來,早就憋著勁的師參謀長汪洋向帶隊的車長一一交代。坦克衝上去,對準敵人露出地面的地堡,一炮一個。
此役,2縱3個師4萬多兵力,一舉突破錦州城防,共殲敵1。5萬人,俘虜敵中將兩人,繳獲槍支彈藥不計其數。同時,2縱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營以上幹部犧牲14人,負傷50人,總傷亡逾五千人。
對2縱的戰績,東總給予了很高評價。林、羅、劉等首長在向毛澤東報告遼瀋戰役的總結電文中,有三四處表揚5師,對5師攻城的組織及戰術技術給予了充分肯定。由此,在以後的解放戰鬥中,5師勇當先鋒,履立戰功。1949年10月,東北軍區在《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中,對2縱5師作了如下評價:“該部隊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衝、猛追,三猛稱著。善於運動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這在當時東北部隊12個縱隊48個師中是最完美、最高的評價。
遼瀋戰役結束後,林、羅、劉首長在瀋陽接見了2縱5師師長吳國璋、政委石瑛和師參謀長汪洋。當劉亞樓問及部隊傷亡情況時,石瑛回答說團級幹部11人負傷,部隊傷亡1萬餘人,現在還有1萬餘人,多數都是補充的解放戰士。羅榮桓立即指示,給5師補充4個後方子弟兵團,以防止部隊以後發生變質。
軍史記載:“義縣戰鬥後,僅5師補充瞭解放戰士共1800餘人,十天後在錦州決戰中,就有百餘人光榮立功,300餘人英勇負傷,15團3連解放戰士劉永清第一個抓俘虜。”足見當時5師對解放戰士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得力。 瀋陽解放後,四野首長對5師官兵格外關愛,其他攻城部隊均退出瀋陽休整,唯有5師在瀋陽放假三天。隨後唯有5師乘火車投入到平津戰役中,並再次擔當主攻。5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史中繼續譜寫著“頭等主力師”的輝煌!
錦州攻堅戰中的2縱5師
2縱隊5師為縱隊的主攻部隊,該師決定,以14團為左翼,15團配屬師警衛營為右翼,由城西北實施並肩突破,爾後向白雲公園方向發展進攻,以13團和配屬的4師10團為二梯隊,分別在14團、15團後跟進,擔任縱深戰鬥任務。10日拂曉,集結在錦州西北20公里的蘇子溝的15團,剛接到任務,就收到幾十份請戰書,十幾個請願隊來到團部,一致要求擔任尖刀分隊,3連代表王德明、8連代表梁士英都表示,不立即答覆,決不回部隊,團領導只好以“要充分準備”為由,勸回大家。為此,全團上上下下緊張進行了3個晝夜的準備,進行了戰前動員,發揚民主,研究打法,準備裝具,就地進行了演習訓練,結果3連、8連成績優異,被批准為團並肩突破的兩把尖刀,1連、9連爆破技術好,擔任開闢通路的任務。3連和8連都召開了慶祝大會、宣誓大會,師、團領導也來參加,全團都向他們寫了賀信,上下士氣高昂,一致表示,“不破錦州,誓不生還”。13日上午,15團決定將突破口選在了城西北角鐵路橋(今士英橋)及其以西40米地段,沿惠安街、保安街向東南發展進攻,並在白雲公園一帶與14團會合。1、3營為第一梯隊,實施並肩突破,1營在右,3營在左, 2營和師警衛營為第二梯隊,擔任縱深戰鬥任務,團屬炮兵配置在師管區西南側,支援步兵突破,爾後改為隨伴火炮支援縱深戰鬥。團指揮所設在團管區東南側,進攻